新华网湖北频道1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方政军)2010年,麻城市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正副科级领导干部44人,占新提拔使用干部的31%,其中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2人,公推公选市直部门主职3人,公开选拔年轻副科级领导干部29人,竞争上岗正副科级职位10人。特别是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在湖北和全国引起了积极反响。元旦前夕,麻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冬明在全省组织工作会上介绍了经验,记者随后对他进行了采访。
朱东明代表市委畅谈了干部选拔工作的三点体会:
——着眼于增强活力、服务发展,努力扩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覆盖面。他说,改革开放让麻城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千载难逢,人才举足轻重。但是受传统选人用人方式的影响、优秀人才难脱颖而出;干部队伍积压老化比较严重,活力有些不足。为此,市委决定通过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以竞争性选拔方式来发现优秀人才、激发干部活力。在拿出的44个职位中,有2个乡镇党委书-记、3个市直综合部门主职, 10个市直强势部门副职,19个副乡镇长,10个副科级单位主职。就县市干部管理权限,这些职位级别份量很重,涵盖了麻城的各条战线、多数行业和不同类型,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麻城历史之最。为了保证人选的参与面,我们注重不拘一格、放宽条件,拓宽选拔的视野。市直正职年龄条件放宽到47岁,很大一批同志感到搭上了"末班车"。公选副科级干部放宽了任职资历和身份限制,探索打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交流的通道。由于条件宽松,全市共有650余人参加了竞争性选拔,无一职位因报名人数不够而被取消。
——着眼于保证质量、创新方式,切实增强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科学性。为了克服竞争性选拔干部中"考得好干不好"、"干得好考不好"、"高分低能"等弊端,我们大胆探索、创新办法,全程采取三重考试、四轮淘汰、五次差额、六方评委的模式,增强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科学性。一是开展三重考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三重考试就是笔试、面试和实践测试。笔试突出实践性,侧重于干什么考什么;面试突出开放性,侧重于测试思辩和应对能力;我们还增加了实践测试环节,考生到实地调研一周后封闭应试,侧重于考察实际工作能力,有效避免了"一考定音"。二是实行四轮淘汰,让实力强的选得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实行笔试、面试、考察、票决共四次筛选。公推直选和公推公选采取两轮推荐、常委会和全委会两次票决。各类选拔实行四轮淘汰,真正做到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三是采取五次差额,让作风实的胜得出。为了突出竞争性,入围、推荐、考察、票决和选举等五个环节都是差额进行,选出了口碑好、作风实的干部。四是邀请六方评委,让胜出者社会公认。实行大评委制,由外聘专家、领导干部、服务对象、单位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老干部等六方构成,体现了客观公正和群众公认,让胜出者一开始就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着眼于规范操作、公开透明,不断提升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公信度。一是公开信息,让社会关注。召开千人大会宣传发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解读政策。全程阳光操作,将8个环节20多个方面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新闻媒体还直播面试过程。二是全程监督,让群众公认。选聘40名干部工作监督员,同纪检部门一起全程监督;发动群众通过"12380"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发帖等途径,一起参与监督;借助新闻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形成舆论监督。三是强化防控,让干部信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治和防止拉票行为。对竞争对象实行封闭管理,隔断信息源,让他们没有机会拉票;对参与投票的人员和评委名单严格保密,让他们无从拉票;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实行实名投票,增强投票人的责任感,不敢投人情票、关系票;在全市范围内发布公开信,对反映拉票行为属实的举报,作出1万元奖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