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注重选拔的针对性,立足实际。市委在认真分析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明确提出了在选拔对象上,突出选拔年轻干部,选领导班子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在具体职位和数量上,严格按照科级干部领导职数,确定了出现空缺职数的市委宣传部、党校、教育体育局等5个副科级领导职位。在资格和条件上,比上一次公开选拔的条件适当放宽,特别是学历、年龄及报考条件适当放宽。对报考者的身份界线适当放宽,特别是允许教育系统具有干部身份的工作人员参加报考。
二是注重选拔的公开性,落实“四权”。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前提,为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群众了解干部工作,让干部工作走进群众,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到选拔的目的意义公开,选拔工作的原则政策公开,选拔的职位数量公开,选拔的条件资格公开,选拔对象的成绩、结果公开。对每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和群众关心的问题都通过市电视台、粘贴公告、召开会议等形式,向社会或群众通报说明,使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从纪委(监察)机关抽调干部参与每一个重要环节,对“公选”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
三是注重选拔的全面性,德才兼顾。采取听介绍、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资历量化、查资料、与考察组集体面谈等方式进行考察,认真考察干部在思想政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干事和勤政廉政等方面的情况。在考察中,不仅听取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建议意见,还广泛听取一般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不仅听取考察对象现在工作单位的评价,还广泛听取原来所工作过单位的评价,不仅听取干部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情况,还广泛听取八小时以外生活、社交的情况,并征求广大干部职工任用意见,真正把靠得住、有本事,干干净净,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出来。
四是注重选拔的公正性,扩大民主。市委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在考察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将考察的三名人选全部提请市委常委会议进行审议,各常委畅所欲言,充分讨论,提名考察综合成绩前两名同志作为拟任人选进行表决。经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每一职位拟任人选,予以任前公示。通过票决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了各项措施通过公开选拔落到实处。
五是注重选拔示范性,树立良好用人导向。通过公开选拔,不仅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模式,还有效解决了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的问题,实现由“伯乐相马式”选人向“赛场赛马式”选人的转变。市委重视人才,公开选才,毫无疑问将在全市掀起一股新的学习之风,求实之风,干事之风,创业之风。市委决定,凡是进入考察没有使用的干部全部列为副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锻炼。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有力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