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一大平台,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举措。实践证明,搞好公开选拔,要在突出“严”中把握基本要求,在突出“公”中把握关键环节,在突出“准”中把握终极目标。
在突出“严”中把握基本要求。公开选拔工作,备受领导重视,群众关注,干部参与,这就要求公开选拔工作必须严而又严,容不得半点马虎。惟有严,才能使公开选拔工作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稍有松懈就会出现问题。在整个公开选拔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四严”。一是严格。在确定公开选拔的条件、对象、标准、程序时,都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等方面都十分严格,绝不将就。二是严密。在公开选拔工作过程中,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严密运作,环环相扣,杜绝出现任何问题。特别是在组织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中,坚持做到严密细致。三是严肃。在组织笔试、面试和考察等环节中做到严肃认真,要求工作人员既要团结紧张、废寝忘食、超常工作,又要保持一种严肃的精神状态。四是严谨。就是要求参与公开选拔工作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有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时时谨小慎微,处处一丝不苟,不出任何纰漏,给考生留下一个科学严谨的工作形象,从而增强公开选拔工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突出“公”中把握关键环节。公开选拔的科学性主要体在一个“公”上。一是公开。把公选的条件、原则、规则等各个环节的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以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公开是公选工作的前提,可以揭开选拔干部工作的神秘面纱,对选拔工作的组织者也是一个制衡,可以避免暗箱操作,同时还可以使被选拔者有一个比照,使群众监督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物。二是公平。使所有考生都能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公平竞争,不存在特殊的考生。在传统的选人用人过程中有一个顽症一直在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平衡照顾”。这一陈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压制了一些优秀人才,也使一些能力平庸者得以任用,很难真正体现公平。而公平选拔则是要体现公平的原则,使考生在同样的标准和条件下一争高低。改变了过去由少数、或个别领导者说了算的缺陷,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开性和权威性,有效地扼制了官场的腐败,尤其是跑官、卖官、买官的腐败现象。三是公正。强调公选过程中的监督与制约,每个环节都聘请了执纪、执法部门进行监督。公正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只有公正才会合理,才能使考生口服心服,才能维护制度、法律的严肃性。相反,失去了公正,就会失去原则、失去民心,公开选拔就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四是公论。要坚持做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十分注意收集和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考察阶段和公示阶段,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要严肃认真地对待,逐一核实,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群众的参与也是公开选拔的精神动力,只有尊重了群众意见,才能选准干部,才能赢得民心。
在突出“准”中把握终极目标。公开选拔的终极目标是“准”。一是看准。对符合考试条件的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尽可能少出纰漏。二是考准。把面试题出得科学和尽可能地适合领导干部的岗位要求,让考生考出的真实成绩和正常水平。三是选准。强调在考察阶段要掌握好考察的原则和方法,尽可能考察得全面、准确、客观。四是用准。在岗位设置方面做到科学合理,按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需要,做到适才适用,适人适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