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进一步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建立和完善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选拔培养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今年我省16个州市的91个县(市、区)拿出134个乡镇(街道)副乡镇长(副主任)职位,面向村(社区)干部进行公开选拔。目前,该项工作已顺利结束,134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走上了乡镇(街道)领导岗位。
公开选拔的实施,让广大村(社区)基层干部在工作上有了干头,在前途上有了奔头,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鼓舞了基层干部更加安心在基层工作,更加致力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和维护农村(社区)稳定,把心思和精力更好地投入到为长远发展打基础、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村干部们赞扬说:“这次公选让我们看到希望,彻底改变了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越是基层越没前途的看法,只要干得好,基层照样有前途!”
凸显“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省委历来重视从基层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今年初,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省委组织部经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选拔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工作的方案》经省委领导同意。公选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安排部署,各州市、县(市、区)党委具体组织实施。7月中旬,省委组织部召开会议专题进行了动员部署。各州市、县(市、区)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了公选工作顺利完成。
这次公选,全省各级组织部门严格遵循工作程序,在民主推荐阶段,凡参加笔试的人选,都要经过会议、乡镇(街道)党(工)委两次推荐,县(市、区)委按照选拔职位与参考人数1:4的比例确定笔试人选。进入考试阶段,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笔试成绩加5分,充分肯定了原任职位的工作业绩。在面试工作中,由省公选办挑选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和专家命题,增强了试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聘请组织人事干部、专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担任面试评委。各级组织部门还在工作中联合纪委、人大、政协等部门组成监督组对公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由于监督到位,纪律严明,确保了整个选拔工作的风清气正。
阳光操作,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在公选中实行“五个公开”,即公开选拔职位、公开职位条件、公开报名人数、公开工作程序、公开每个阶段结果,把选人用人的工作交给社会来监督,既扩大了群众参与面,又把群众公认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有的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信息刊物、党建网站等平台公开选拔的标准、程序、过程和结果;有的召开公选情况通报会,及时通报公选情况;有的由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公选情况,认真宣传有关选拔政策,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实现了公选的全程公开、阳光操作,落实和保障了干部群众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注重导向,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1994年,谭云东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社区工作。从2004年开始,他担任了昆明市西山区土堆社区党总支书记。今年,他经过公开选拔,担任了西山区棕树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同谭云东一样,这次公选出的134名乡镇领导干部,全部具有任现职6年以上或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社区)主任合计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把这些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出来,树立了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拓宽了乡镇(街道)干部的来源渠道,优化了乡镇(街道)领导班子结构,发现和储备了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选拔培养链。”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呈贡县龙城街道古城社区党委书记陈洪波经过公选,担任了龙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他激动地说:“这次公选解决了我们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今后我要做好工作,努力回报上级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
据了解,这些新任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还将继续兼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农业、了解农民的优势,继续扎根农村工作一线,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
本报记者 张雪飞(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