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江西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委组织部负责人通报说,江西省9月份启动的公开选拔3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已基本结束。经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等步骤,30名各公选职位总成绩第一名的确定为拟任人选。(2010年12月16日 新华网)
在这次公开选拔工作中,江西省委始终把“干得好的考得好”原则贯穿于公开选拔的各个阶段和每个环节,以高质量的试题测试应试人员的知识水平,以科学客观的标准检验入围人员的能力素质,以严格规范的操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做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具体来说,整个选拔工作有这样“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其一,“20+1”的命题方式增强针对性。为了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状况,江西省委在这次在公开选拔选拔工作中,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不指定复习资料,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委托中组部考评中心命制题目,结合江西的要求,针对30个公选职位的不同特点,共编制了21套试卷,其中20个省直单位一职一卷,10个高校职位1套试卷。这些题目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平时积累,既考了知识水平,又考了素养能力,还考了竞职者与职位的相适度,让那些只会记条条背框框者没有用武之地,真正把干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摆在考试的重点,使那些干得好、善思考的佼佼者能够胜出。考生普遍反映,考题与岗位要求结合紧密,更多地侧重于测试干部的工作学习积累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干得好的考得好”,会背书、读死书的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其二,“9+20”的大评委制体现公平性。公开让人服气,公正给人信任。阳光操作、公开公正是这次全省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的又一亮点。面试是整个选拔工作的最为关注的一个环节。为此,省委对面试环节进行重大改革,实行“大评委”制,每一个面试考场由“9名专家领导评委+20名群众评委”组成评委组,共有135名专家领导评委、300名群众评委参加面试评分工作。而且这次公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纪检监察干部参与和监督。其中每一个面试评委组的群众评委中,都配有纪检监察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的代表。面试评委和面试职位考场都是在考试之前随机抽签确定的。面试评分采取专家领导评委打分去掉1个最高分、1个最低分,群众评委打分去掉2个最高分、2个最低分,按专家领导评委占80%、群众评委占20%的权重合计为面试成绩。这样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其三, “1:3”的差额考察注重实践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是前提,平等是关键,竞争是手段,择优是目的。为了防止简单的“以考取人”倾向,防止凭印象起用夸夸其谈的“马谡”,面试结束后,省委将笔试和面试成绩合计为考试成绩,每个职位按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90名人选为考察对象。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地广泛听取意见,重点考察了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以及不足的方面,做到考察事实准确,严格尊重事实,不回避问题,不歪曲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不以偏概全。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坚持考试成绩与考察结果并重的原则, 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根据职位需要,结合考试成绩、任职资格与考察结果提出任用建议。这样不仅看是否“考得好”,更看是否“干得好”,真正让“干得优”者通过公开选拔“考得出”,实现“人岗相宜”、“人岗匹配”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赛马场上识良驹,风清气正选贤才。江西省通过公开选拔,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转变,从“论资排辈”到“择优任用”的转变。特别是“干得好的考得好”的导向,在全省上下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靠实力、凭才干、看作风、讲实绩,成为广大干部的共识,为健全选人用人新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了有益经验。
相关链接:
江西省公选副厅干部:“干得好的考得好”
新华网江西频道12月16日电(记者李兴文)江西省委组织部负责人16日通报说,江西省9月份启动的公开选拔3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已基本结束。经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等步骤,30名各公选职位总成绩第一名的确定为拟任人选。
据介绍,此次江西拿出来公开选拔的副厅级领导干部职位中,省直单位职位20个,高校职位10个。全省共有972名干部报名参加公选,其中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职位报考人数达到93人。经过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855人参加了笔试。江西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