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陕西凤县把公开选拔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的重要举措,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努力解决会考不会干、人岗不相宜、公信度不高和选人不够准的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坚持三个打破,突出不拘一格选人才,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的难题。打破地域限制,变过去就地选干部为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干部,县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位面向宝鸡市进行公开选拔;打破资历限制,对报考团委副书记和副乡长职位的硕士研究生不设定参加工作时间限制,对工作时间满3年的大专以上毕业生报考副科级职位不设定任职资格条件;打破身份限制,不仅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可以报考,以上单位的工人也可报考,实现了对选人用人体制障碍的突破。
二是实行三种测试,突出实际工作能力,着力解决会考不会干的难题。综合采用笔试、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三种方法综合测试报考人员。笔试主要测试报考人员胜任领导职务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构化面试通过现场问答方式,测试报考人员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测试报考人员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创新、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及个性特征,更加凸现实际能力、注重平时积累、注重综合素质的导向和要求。
三是设定四个条件,突出工作业绩,着力解决人岗不相宜的难题。在报名条件中规定了报考人员必须具有与报考职位相应或相近的专业学历或职称,或者从事相关工作2年以上;在笔试环节增加了专业知识内容,专业知识占笔试成绩的40%;在综合成绩中实行加分制,对积极深入基层一线、参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农户增收计划行动”驻村干部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以及工作实绩突出、2007-2009年度考核评为优秀等次的人员给予加分;在考察环节,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与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方面情况特别是品行、能力和实绩情况,体现了重德才重实绩,促进了考用一致、人岗相适、才职相配。
四是采取五个办法,突出过程阳光公正,着力解决面试公信度不高的难题。面试实行大评委制,每个面试小组由主考官和考官共7人组成,主考官由县级领导担任,考官由涉及公选职位的部门领导、“两代表一委员”、乡镇党委书记、县级部门主要领导担任;考官以召开紧急会议的形式由县委机要室通知,并全天实行封闭;考官编组采取现场抽签的办法,由主考官、主管部门考官、其他考官和“两代表一委员”考官分4次抽签确定,并严格执行回避制,同时考生也采取抽签办法确定职位考试顺序号;面试采取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现场宣布成绩的办法,大大增强了面试的公信力;考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考区设置无线信号屏蔽器,由县纪委抽调9名监督员进行全程监督,从而减少了面试被“操作”的可能性,较好地保障了群众“四权”,提高了面试公信度。
五是实行四步遴选,突出优中选优,着力解决选人不够准的难题。采取笔试“海选”、 面试“挑选”、考察“精选”、票决“优选”的全程差额选人办法,规定考生与选拔职数不小于10:1的开考比例,让167名符合条件的报名考生参加12个职位的笔试竞选;按照5:1的比例,使61名笔试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面试环节的竞选;按照3:1的比例,把37名经过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胜者确定为考察对象;按照2:1的比例,考察确定24名综合表现好的优秀人才作为推荐人选,在今天会议上竞职演讲,接受县委委员票决。通过公选四个环节的差额晋级,优胜劣汰式的竞争,实现了干部选拔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目标。(李燕平 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