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思南县为了加大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力度,采取完善提名方式、搭建竞争平台、扩大基层民主、扩大信息公开、强化监督等五项措施进行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选人用人行为,取得一定成效。
完善提名方式,拓宽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渠道。一是全委会提名。由县委全委会成员以无记名方式择优推荐人选;二是常委会提名。由县委常委会成员集体讨论决定提名对象;三是个人署名提名。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领导干部以个人名义署名提名人选。四是考试提名。以测试、考试等方式遴选提名人选;五是基层党委(党组)推荐提名。乡镇、县直部门党委(党组)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以书面报告形式推荐人选。六是组织部推荐提名。根据平时考核、年度考核、换届(任期)考察、任职考察结果提名。七是联名举荐。对德才兼备、工作突出的优秀干部,可由干部、党员或群众联合签名推荐。八是个人自荐。干部本人可根据空缺职位的任职要求,客观地自我评价,写出自荐材料向组织推荐。今年通过考试提名选拔11名,组织部提名和党委(党组)提名8人,党员和干部“双推”提名12人。
搭建竞争平台,健全激励性选任干部机制。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快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干部方式。一是开展公开选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工作力度,一般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公开选拔工作。二是开展公推竞岗。有计划、有重点地公推竞岗选拔科级领导干部。三是开展竞争上岗。县直部门和乡镇的内设科(股)、室、站(所)等股级职位空缺时,原则上实行竞争上岗。四是推行差额选拔。结合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引入差额选拔机制,积极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等选任方式。健全和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使竞争性选拔干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到2015年,新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今年首次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公开选拔,1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从157名报名选拔者中脱颖而出。
扩大基层民主,探索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化进程。一是制定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指导性意见,对推行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选择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和学校等党组织,开展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公推直选试点工作。三是探索乡镇党委书记或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在今年第八届村(居)换届中,全县将公推直选党支部书记27名。
扩大信息公开,增强干部选任工作透明度。按照“客观、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探索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公开空缺职位、公开推荐结果、公开拟任职位的方式,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一是坚持事前公开。在干
部选拔初始提名程序前,事先公布空缺职位和资格条件。二是坚持事中公开。探索并不断扩大通报初始提名或民主推荐结果范围,适时公示双推结果,公布考察预告,公开考察对象、考察时间、考察组联络方式等。三是坚持事后公开。进一步完善任前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对干部选拔过程中受理的举报,进行认真核查,对实名举报的,将查核及处理结果事后进行反馈。今年在有线电视、政府门户网对新提拔的20余名领导干部进行公示,并在考察单位首次公开民主推荐和个人谈话推荐得票结果。
强化监督措施,加大干部选任工作监督力度。努力构建宽领域、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监督体系。一是建立全程记实监督机制。制定选拔任用干部记实办法,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过程全面详实进行记录。二是建立传媒监督机制。利用县政府综合门户网、新闻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接受传媒舆论监督。三是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在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中聘请义务监督员,适时邀请参与干部考察考核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四是建立制度监督机制。制定干部工作报告、述职评议和“一把手”离任检查等办法,形成制度监督机制。今年选聘了175名党建义务监督员,并组织了专项业务培训,对选人用人进行监督。(唐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