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上饶市公开选拔和系统内竞争性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圆满结束了。经过层层选拔,19名干部脱颖而出,带着希望和责任走上了副县级岗位。回顾这次充满创新性的选拔工作,我们看到了市委着力推进干部人事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看到了广大干部在选拔工作中涌现的自信和热情。任职上饶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的段和军表示:“公开选拔和竞争性选拔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转变,从论资排辈到择优任用的转变,可以说为全市干部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不拘一格选人才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市委这次设定了10个公选职位、10个系统内竞争性选拔岗位,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为鼓励更多的干部积极参与竞争,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选用视野,市委打破条框束缚,放宽条件,拓宽范围,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无论是市直各部门、单位还是县(市、区),只要在辖区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50周岁以下、任正科级满3年的干部均可报名参加。对党外干部还把任职时间放宽至正科级满1年或任副科级满4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市公开选拔副县级干部公告通过媒体公布后,在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掀起了波澜。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短短一周时间内,共有800人报名。经过资格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共计783人,其中市直单位297人,县(市、区)486人,女干部112人,党外干部82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85人,35岁以下的83人,10个职位均符合开考要求。竞争性选拔有126人报名,其中市直单位67人,县(市、区)59人。
任职上饶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毛祖宾道出了广大报名者的心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实力的较量。一定要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好好把握机遇……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经历都值得总结和回味。”
创新举措保公平
探索和创新是这次公开选拔的一大亮点。针对面试环节关注率高、影响大的特点,市委对面试工作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了“大评委”制,考官组由以往的7人扩大至15人。考官结构搭配做到三个“相结合”,即省外考官与市内考官相结合,市直机关考官与县(市、区)考官相结合,公共考官与专业考官相结合。评分方式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比例,15名考官打分,去除2个最高分,去除2个最低分,其余总平均后为考生得分。通过上述制度创新,保证了面试的公平、公正。
在竞争性选拔工作的竞职答辩环节,我市打破了传统结构化面试方式,积极在评价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先由干部陈述个人经历、竞争优势和履职打算,再就三个具体问题进行答辩,既掌握了干部的总体情况,了解岗位匹配性,又考察了干部的总体素质,从而有利于把最适合的干部选出来。
任职上饶市中心区党工委委员、建设管委会副主任的吴太伟感言:“公开选拔和系统内竞争性选拔富有创新的举措,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减少了人为因素,保证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清风扑面激活力
这次选拔的19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3人,其余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平均年龄41岁,70后干部占到47%,35岁以下的有2名,年龄最小的33岁;来自市直机关占58%,来自县乡基层的占42%;女干部4名。清风扑面,春水皱起。这次公开选拔和竞争性选拔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更新着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激发了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学习进取的热情,在全市上下产生了一种联动的“蝴蝶效应”。
特别是第一次开展的系统内竞争性选拔工作,给在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一个展示平台,让其通过竞争性选拔脱颖而出,把一批知识型、专业型、外向型、创新型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中来,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创新活力与领导水平。通过这次选拔,市委发现了一批干部、储备了一批干部,进一步掌握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情况。
任职上饶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的汪茶英表示:“这次公开选拔激发了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能够脱颖而出,让大家认识到,要担当重任,赢得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就必须靠实力、凭才干、看作风,从而激发广大干部把精力集中到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胡军 记者 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