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5名村支书走出“农门”进“官门”
身份转变乃全国少见,记者探访:农民泥腿子如何跻身公务员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廖小钦的命运突然出现了一个重要拐点:由一名农民身份的村支书跻身变成吃“皇粮”的乡镇公务员,还进入了领导班子。和他同一批的,还有4个人。
今年11月,新余市从全市近50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出5名优秀村支书任乡镇党政副职。此举在江西为先行试点,一举打破了公务员选录的桎梏。
12日,记者来到新余,采访了其中2位村支书,了解他们是如何提起笔杆考上公务员的。
引子
机会突然降临众支书忙报名
12日,记者来到新余分宜县,见到了在凤阳乡大路边村当了12年村支书的陈禾生。他是这次考录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年届48岁的陈禾生,能在这个年龄完成人生重要角色的转换,难掩心中的激动,套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没想到天上能掉下这么个机会”。
今年8月,陈禾生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公告,新余市委组织部要面向全市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双推双考”(指在选拔领导干部时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笔试、面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5名乡镇(街道、办事处)党政副职。
此消息一发出,犹如插上了翅膀一般,迅速地在当地基层干部中传开,引起强烈反响。
不少村支书得知消息后纷纷议论,有一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很快,不少村支书争相报名。截至报名日期,有上百名村支书来电咨询。“符合条件的差不多都报了名。”负责选拔的新余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幕后
散发英雄帖考录门槛高
从村支书中选录乡镇公务员并且担任党政副职,在全省属于探索和试点之举。这一次,新余市委组织部制定了较高的报考门槛。
从500人中筛选
据介绍,要报考新余市的这5名乡镇党政副职,该市的村支书至少必须符合三大条件,一是前提为优秀、二是基层任职时间长、三是要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曾被评为过全市‘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获市级以上‘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并且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3周年以上的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都可参加报名。年龄一般规定在45周岁以下,若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必须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五周年以上。”新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德寿向记者介绍,对于特别优秀者,年龄进行了适当的放宽。
“英雄帖”一发出,应者无数。新余市委组织部将工作实绩和品德作为第一道关卡,从全市近500名村支书中一层一层筛选,初步确定有29人符合条件。随后,又将年龄作为第二道关卡,最终确定17人入围参选。
5名村支书脱颖而出
17名入围的村支书,从9月中旬开始走上“双推双考”之路。
由于这是首次将招录公务员和公开选拔乡镇领导相结合,到底该如何公开选拔,江西过去没有操作规程。
“农村基层干部最崇尚的是实干,如果简单地套用一般公选模式,恐怕会在理论考试和面试答辩环节‘卡’掉一些善于实干、不善考试的优秀人才。”新余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有些担忧,因为过去他们遇到过实际情况——“能干的”被“能考的”逆淘汰,而任职时间长的村支书年龄一般都很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最后,经向省委组织部汇报磋商,决定来一场特殊的创新的公开选拔,不搞逐级“淘汰”。
17名入围的村支书,从理论考试、面试答辩、体检、考察等4个环节都全程参与,各环节量化评分后,按总成绩确定拟任人选,再进入常委会差额票决决定。
最终,分宜县有2位、渝水区有2位、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1位村支书脱颖而出。5名优秀村支书,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33岁。
对话
要考好,就要有丰富工作经验
陈禾生(分宜县凤阳乡大路边村村支书)
“听说自己榜上有名,我很激动,感觉就是运气好。”12日,陈禾生笑着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退役军人,当村支书约有12年时间。
他所在的凤阳乡大路边村是典型的“三不多”农村:人不多、地不多、山不多。村民以前的收入大部分来自田和山地。从2001年起,陈禾生领着村民种起了葡萄和西瓜。去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800元,为全县最高。
刚开始报考时,陈禾生十分犹豫:自己这么大年纪,和年轻人比不一定能考得过。而且怕因考试影响村里的工作。最后,他抱着“以村里的工作为主,同时争取一下”的心理走进了考场。没想到,成绩揭晓时,他考得不错。“听说我在全县总成绩排第一名。”陈禾生认为,这次成功,得益于自己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为人民办事不会白干!这次考试,我觉得出题和基层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只要平时工作认真、熟知民意,就一定能考好。”陈禾生介绍,他记得有这样一道考题:当你所在的乡镇突遇大规模的降雨,作为乡镇领导该如何应对?“这道题目考得非常切合实际,今年我省大部分地区遇上洪涝灾害,要答好它完全凭丰富的工作经验。”
“我这个20多年的‘泥腿子’能当上公务员,可以说非常幸运。”陈禾生告诉记者,他报考公务员,并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其人生价值。
要工作,到哪儿都应该是一个样
廖小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东办事处胜利管理处党支部书记)
新余市“母亲江”——孔目江以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东办事处胜利管理处有一位“傻瓜支书”廖小钦,今年40岁,当党支部书记已6年。这次他考上乡镇领导的喜讯在当地传开,老百姓既替他高兴,又对他恋恋不舍。
当地的干部和村民对廖小钦一致评价“能干事、爱动脑、爱钻研”。原本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先后进修了大专、本科文凭,并带动和鼓励全村的干部进修学习。
谈到对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的理解,朴实的廖小钦回答记者:“到哪儿都应该是一个样,就是给百姓干活。”廖小钦谦虚地称,自己还不够优秀,10多年来基本上在村里围着1200多户、3793人的衣食住行转,感觉忙碌而充实,从农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能在不惑之年到外面去闯一闯,我感到很幸运,因为乡镇是一个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廖小钦表示,他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今后一定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新的成绩,展现第一批从农民中选拔的乡镇领导的良好形象。再过一段时间,廖小钦就要踏上新的岗位——水西镇副镇长。“在我离开之前,我想把一些能完成的工作尽量做完,这样下一个干部班子的工作就好做多了。”廖小钦告诉记者。
深度
基层干部上升通道被打开
打开上升通道
陈禾生、廖小钦等5人,从原来的农民身份,跻身跨进了乡镇公务员的队伍,并同时进入领导班子。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身份转变在全国十分少见。在江西,试点让“村支书”变身“乡镇领导”,这透露出什么信息?
江西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江西试点从“村支书”中选拔乡镇党政副职,是为改善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的结构,拓宽乡镇领导的来源渠道,进一步探索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当前,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中,高学历、高素质、高理论水平的非常多,但缺乏能直接服务群众的人才。”该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看重的是优秀村干部丰富的基层经验和直接服务群众的本领。从中选录乡镇领导,不仅将给基层公务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而且还全面打开了基层干部的上升通道。”
具有“破冰”意义
“我省曾有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现在又有从村支书中选录乡镇领导。看来,今后,基层将成为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活水源头’,成为培养锻炼领导干部的一个主阵地。”新余市市委党校校务委员、副校长李云奇分析说。
“这次试点的意义,不仅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干得再好还是农民’的局面,让村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生活上有了盼头,而且也对吸引年轻优秀干部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李云奇称赞,这对我省公务员队伍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均具有“破冰”意义。
记者了解到,因有这一次成功试点的经验,明年,江西还将选择新余市拿出5个乡镇党政副职,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开选拔。“村支书升任乡镇领导”的乘数效应将在江西进一步显现。
■首席记者徐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