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在线—长沙新闻网11月15日讯 (长沙晚报 记者唐薇频 喻霞元 傅永超 欧琦岚)“让想干的人干,让能干的人干,让大家认可的人干,才能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陈润儿
深秋的长沙,层林尽染,鹰击长空。
“提名郭塨为市卫生局局长,提名厉江华为市公路管理局局长……”11月10日,经过市委全委会票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当场宣布竞争性选拔5名市管领导正职提名人选。层层PK,轮轮差额,历时一个多月的竞争性选拔圆满落幕。
闻鼙鼓而思良将。在长沙深入实施“五化一率先”战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关键时刻,此次竞争性选拔,必将在迈入“十二五”之际,开启长沙干部队伍建设的全新一页。
一项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素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精神的长沙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一直以来走在全国前列。从1994年开始,就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作了诸多探索,最早探索公开选拔干部制度,最早成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中心……此后的10多年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逐渐成为市县各级党委选人用人的重要途径,不少优秀人才被擢拔于未显之时,一批年轻干部进入组织视野。
纵观时局,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进入“十一五”时期,特别是长沙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怎样更好地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借势而上,怎样把握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优先发展首位区机遇期?“千秋大业人为本。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让长沙的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关键!”这是上任长沙伊始、科学把握发展大势以后,陈润儿一直在进行的战略思考。
“通过科学的考评考出优劣,考出干劲!”从2007年开始至今,长沙就率先在国内探索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绩效考核考出了选人用人的新风气、干事创业的新面貌,也考出了长沙干部队伍现状中令人忧虑的潜在问题:年龄老化,结构断层,来源单一……
在市委书记率先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市委组织部启动长沙干部队伍建设战略研究,两千多份调查问卷发到各级干部、群众的手中,一万多项干部年龄、来源等干部信息汇聚到课题组手中,七万多字的专题调研报告沉甸甸地摆在有关领导的案头,一项项解决突出问题的新举措、新工程频频推出:大手笔实施“五百工程”,让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去锻炼成长,从实践中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上来;大力度引进万名优秀青年人才,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统筹调整科学储备党政后备人才,连续两年选派年轻后备干部开展“两帮两促”……
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决策层的思路愈发清晰:抓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从源头——选人用人环节入手!
此时,中央颁布《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规范干部提名制度,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湖南省在《实施意见》中提出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十一制”,其中提名制、竞争制、差额制、票决制为各地进行正职选拔方式改革提供了探索和实践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供了动力,中央、省委提出了要求,紧贴群众期盼,紧扣事业发展需要。于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竞争性选拔市管领导正职应运而生。9月3日,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采取竞争性选拔方式选拔市卫生局局长、市公路管理局局长、长沙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等5名市管领导正职。
从10月1日发布公告至11月10日市委全委会票决确定提名人选,“整个选拔过程严谨有序、环环相扣。”专家选择环节现场主持人、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晨光说,自己连续五年当了厅级干部主考官,此次长沙市竞争性选拔干部之公正、周密,令人赞叹。
“这次竞争性选拔之所以如此顺利,在于市委未雨绸缪,及早谋划长沙干部队伍建设。这是一次基于现实、面向长远的战略谋划!”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肖良定说。
首次实行竞争性选拔——形式新,首次拿出5个市管领导正职公开选拔——分量重,首次面向体制外人士进行选拔——范围广……一个个“首次”,勾画出一幅充满时代气息、富有首创精神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画卷,彰显了市委纵深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一次扩大民主的生动实践
10月8日,市一医院的黎红从先锋潮网站上下载了表格,举荐她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参加市卫生局局长选拔。黎红不无兴奋地说:“头一次看到可以举荐别人去竞选,而且对举荐人没有资格要求。这样一来,市委选干部也跟我有关了。”
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环节,谁有权力提名、如何提名一直是党内民主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哪些人可以提名,要经过些什么程序,公众知之甚少,干部选任工作被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常常引发坊间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猜想和小道消息传播。
“让想干的人干,让能干的人干,让大家认可的人干,才能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陈润儿的力主下,此次竞争性选拔在提名方式上作了重大改革,采取的是个人自荐、他人举荐、组织推荐三种报名推荐方式。觉得自己适合岗位要求的可以毛遂自荐,觉得身边的领导、朋友、同事适合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向组织部门举荐,单位党委(党组)可以向上级组织推荐,当然,他人举荐和组织推荐必须征得被推荐人的同意。
“就是要把提名权交给干部群众。这样,既按照中央要求推进了提名制度改革,又大大扩展了市委选人用人的视野,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竞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范小新表示。
10月14日,长沙市选拔领导干部第一轮竞争大会召开,在这轮“多选10”的差额提名投票中,既有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又有市直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还有40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委委员、候补委员投票,确保了党管干部原则的落实;由“一把手”投票来选“一把手”,有助于从担任正职的角度来把握竞职人员的能力、经验和水平,选准选优;“两代表一委员”的出现,带来了群众对竞职干部的期待和要求。
“无论是市委书记、市长还是其他与会人员,在5个职位竞职人选的提名权力上是平等的,都只有一票。”一位市委委员感慨地说,“这真正是扩大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
这种扩大民主的实践贯穿在竞争性选拔全过程。在专家选择环节,25名干部群众代表出现在评委席上,他们不仅在现场连连提问,而且参与打分。打分权重还占到了40%。 酝酿提名中,市四套班子全体市级领导同志先投票推荐,使选择权进一步扩大,常委会酝酿推荐确定“3选2”人选,“议决”变为“票决”,市委书记从拍板人变成了主持人。在市委全委会票决环节,设置了市委委员、候补委员询问环节,让委员们进一步了解竞职人员的水平,最终结果由市委委员差额票决,又充分体现了这一党委最高决策机构在关键岗位领导干部选拔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一次生动的实践,“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变成了“多数人从多数人中选人”;从“不知情的人来投票”,变成了“知情人投知情票”。民主推荐更好地体现了民意,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拓展。
“这次选拔最重要的意义不是谁当上了局长,而是长沙迈出了这一步,这一步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担当!”华声在线网友“路人周”以“公开选拔一小步,促进民主一大步”,来评价长沙竞争性选拔干部。
一份群众满意的干部选拔公开答卷
公开是公信的前提。这次竞争性选拔,公开透明贯彻全程、坚持始终。
10月14日,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星辰在线,对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第一轮大会进行全程直播。10月17日、11月10日,又分别对专家选择环节和市委全委会票决环节进行了直播,选拔干部的“神秘面纱”在千万双眼睛的聚焦下撩开了。
许多群众看完直播后说,“这样的直播形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闭门选人’,体现了市委和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上更加公开、透明。”一些群众也在电视机、电脑前当起了“评委”:“评委的打分很公正,与我的判断差不多,这样选出来的干部我们服。”网友们纷纷用“一路阳光”来形容此次竞争性选拔。
当时也有网友调侃说:湖南人真有娱乐精神,像选超女一样选干部。后来,马上有网友站出来回应:秀又何妨?秀得情绪激昂、催人泪下又何妨?就是要用这种一轮又一轮的竞争,让广大市民和网友从直播中看看参选者到底有几斤几两,是夸夸其谈还是真材实料,是空喊口号还是实诚承诺,谁是最后的胜者,每个人都在自己心里打分。
回想当时的心路历程,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张武坦陈:“电视直播、网络直播是新鲜事物,刚开始我们也有一些顾虑。但我们想,公开是必然趋势,公开是人心所向,以公开促公信是我们这次选拔的一个重要理念。事实证明,公开的信息越及时、越详尽、越科学,干部群众对竞争性选拔了解得越多,就会越明朗、越心服。”
10月20日,在《长沙晚报》A6版,醒目地登出了4个职位20名考察组织考察对象名单,通过“10选5”入围组织考察的竞职人员那一张张清晰个人彩照和简介,让当天观看《长沙晚报》的读者耳目一新,如一股清风扑面。一个多月里,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职位信息外,市委先后6次刊登公告,向社会发布公告亮出选拔条件、主要程序和日程安排,及时将各环节的进展及结果公之于众。《长沙晚报》成为干部群众了解竞争性选拔第一手信息的主渠道。
一次新闻发布会,3次电视直播、6次权威公告,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亮相PK,不仅让干部群众知道,而且让群众知“透”了竞职人员,这是一种“看清”干部、重视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
为什么在这次竞争性选拔中有如此透明的信息公开?范小新说:“公信度是衡量干部工作的一把尺子。有知情权,才有选择权;有透明度,才有公信度。坚持公开透明,选人用人就会得到群众公认!”
一个重实干、重公论的选人用人“风向标”
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其实质就是号召大家做什么人,倡导什么风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党风民意,关系事业发展。
陈润儿强调,竞争性选拔工作是长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点突破项目,要为今后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积累经验。对此,他高度重视,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一个个环节亲自把关,充分酝酿完善《实施方案》,对实施中的关键问题适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市卫生局局长竞职人员演讲的主题——卫生、民生、人生!”
“市公路局局长竞职人员演讲的主题——公路、思路、出路!”
“建设地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何实行精细化管理?”
“作为局长,当出现突发事件怎么通过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仅通过一小时准备的演讲、现场答辩、10分钟准备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此次竞争性选拔中,一道道考题、一个个提问都充分体现了“凭实力竞争、让真才胜出”,“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要求,体现了基层导向,突出了工作实践,着重考察竞职人员推动发展的科学思维、服务群众的公共精神以及应用分析、科学决策和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
最终,通过层层PK脱颖而出的有两名基层干部,被媒体惊呼为竞争性选拔杀出的“黑马”。对此,“黑马”之一、长沙县开慧乡党委书记、市轨道交通集团监事会主席提名人选吴四龙表示:此次竞争性选拔,让基层干部有了奔头有了盼头,这必将使基层产生更强烈的人才吸附效应。
重实干、重业绩、重公论的人才导向,在山水洲城蔚然成风。被竞争性选拔深深触动,很多中青年干部表示,今后要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充实自己,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随时准备接受组织上的考验和挑选。历时两个多月的竞争性选拔工作,犹如市委再次发出的动员令,号召广大干部以永无完结的“赶考”精神,勤奋学习、投身实践。
百舸争流,清风激扬。市委深化改革、选贤任能的胆识与魄力,彰显市委放宽眼界、广聚贤才的气度与智慧,必将在长沙形成一个千帆竞发、万马奔腾,干部资源充分涌流、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喜人局面,深入实施“五化一率先战略”必将有更为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