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竞逐选才俊
——点击井冈山市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关键词
新华网江西频道11月8日电(雷科、谢飞跃、龙江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酝酿两年,为期两个月的井冈山市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刚刚落下帷幕。但她给干部群众带来的影响却未散去,其产生的"鲶鱼效应", 激活了"一池春水",激起了全市干部"凭能力胜出,靠实绩进步"的干事创业激情,为全市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因子",促使全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务实苦干、奋勇争先的强烈氛围,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现以"关键词"的形式对井冈山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工作进行解读。
【关键词】人岗相宜+分岗考试
新闻回放
镜头一:9月13日上午,市委党校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报名处热闹非凡,来自各单位的干部纷纷前来咨询、报名,络绎不绝。负责报名工作的市组员办副主任王桂香告诉笔者,此次报名,都是因人设岗,尤其针对乡镇事业编制的干部,特别拿出来12个职位来公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镜头二:9月24日,笔试工作考完后,报考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的考生龙盛华心情很是舒畅,试卷并不是象开始猜测的都是统一命题,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与岗位有关联的,而这对从业20余年的他简直是牛刀小试,最后,他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入围。
解读一:为实现人岗相宜的目标,该市在认真分析每个职位的特点和职责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和公布了每一个职位的报考对象范围和资格条件。比如,对报考副乡镇长、乡镇司法所所长类职位的报考对象注重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报考教育督导室主任、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类职位的报考对象注重专业知识。通过实行一个职位确定一个资格条件,使全市公选的职位既分别体现了职位要求,凸显了个性化、岗位化特点,又拓宽了选人视野,实现了在多数人中选人的目标。
解读二:在考试环节中,该市在深入分析和甄别每个职位的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增强题目与岗位的匹配性,对6个职位分别设置了一套试题,其中公共知识试题占60%,专业知识试题占40%;在面试环节,该市也按职位的不同安排了3个面试考官组,每个职位的面试题目均为三个,其中前两个题目为公共知识题,后一个题目则为专业知识题。通过对不同的职位设置不同的试题,既注重测试了干部对公共知识的熟悉程度,又检验了干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既为参加考试的干部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知识水平提供了平台,又为市委、市政府全面了解和掌握干部的能力素质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实绩+能力
新闻回放
镜头一:9月29日,团委副书记一职的最后一名考生答辩完后,来自吉州区的考官彭平,翻着众考生的成绩感慨地说,原以为乡镇干部平时由于基层琐事杂,学习不够,哪知道所有考生都举止得体,答题到位,我们都很难评高下,由此也可看出井冈山市干部的综合素质确实很高。
镜头二:10月9日下午,厦坪镇五楼会议室座无虚席,该镇镇政府及镇直机关干部职工46人正在参加由市委组织部、纪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察组对入闱考生的民主测评及综合考察。谈话时,镇财政所所长郭婷华一再向考察组表示,镇里入闱的三名同志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都是公认的,如果不是身份限制,估计早提拔了。事实也证明,该三名同志的民主推荐票均是全票。
解读一:凭实绩用干部,已成为井冈山市鲜明的用人导向,深入人心。市委明确规定,实绩是干部任用的"第一道门槛",只有那些平时能吃苦,肯奉献,有一定实绩的干部才能进入组织视野,才能拿到公开选拔的"入场券",才能站上公选的"大舞台",去接受群众的审视、组织的挑选。
解读二:针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过程中的考察环节,井冈山市尝试推行"百分制量化考察",做到了既考成绩,又考民意。将单位民主测评、征求意见、群众访谈等结果量化为"民意分值",结合考察对象的任职年限、基层经历、学历层次、学术水平等,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让参加公开选拔同志普遍感到,一个干部的成长要不来、跑不来,关键是要干出来,只要政绩显著、能力突出,得到群众认可,在激烈的竞争中自然会脱颖而出。
【关键词】阳光操作+书记限权
新闻回放
镜头一:9月29日上午,井冈山实验学校五楼,正在举行公选面试答辩。令考生们惊讶的是,所有评委均是陌生面孔,并且都很专业,整个考试有序,公正。分管干部的组织部副部长江美华介绍说,所有评委全部来自外地,28日晚上才在吉安市人才中心随机抽取的,评委本人都不知情。
镜头二:10月31日下午,井冈山市委常委会在井冈山市迎宾馆二楼如期召开,进行差额票决工作。到会的10名常委,包括市委书记,每人仅一票,对30名副科级人选进行票决。经过2个小时的票决,票选出了公选的15名副科级领导干部。
解读一:为消除干部选任过程中所谓的"神秘"现象,井冈山市将公选的各个环节完全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评说"挑刺"。 该市将公选的相关信息,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全程发布,努力做到"家喻户晓",而且还公开每个环节结果产生的具体过程,不断扩大公开内容和环节。该市还始终把人民群众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贯穿于公选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监督"无缝隙对接",确保打造风清气顺的选人用人环境。实践证明,知情才能理解,进而才能支持。通过在阳光下"晾晒"公选干部,不仅消除了群众眼中的"神秘感",而且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关注和全力支持。
解读二:吉安市委常委、井冈山市委书记梅黎明说:"干部选拔任用,没有什么不可以公开的。只有扩大民主,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才能更好地看准、选准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梅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市委书记,他拥有干部选拔的绝对权威,但是他却自我限权,在常委会上,仅有一票表决权。"以前对市里选拔干部大家都感到很神秘,现在推行公选,并且全程公开透明,干部水平怎么样,大家都知道。这样选出来的干部我们基层党员和群众都信得过啊!"一位基层老党员感慨地说。
江西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