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誓言清除政法系统里的“害群之马”。朱家臣无疑就是其中一个。他好面子,在公开场合不遗余力宣传造势,往自己脸上“抹金”。但私底下,却不断“卖官”渔利,并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自民间到官场,对其举报比比皆是。(搜狐新闻 1月21日)
斯大林曾说过:“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毛泽东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领导干部具有普通党员所不同的特殊作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部门,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总是处于核心位置,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地方或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等,都起着决策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买官卖官”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干部升迁的公平公正,诱使更多干部“跑官买官”,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从清朝从严治官300年仍是吏治大坏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吏治腐烂,不是吏治不严,而是缺乏群众监督。大清的体制是“主权在朝廷”,官员的任命和监督均来自紫禁城。考评的铁律是上“考”下,官“考”官;京城“考”州府,大官“考”小官。而作为吏治直接和最终承受者的老百姓,对之没有任何置喙的机会和权利,人民只能作为被“牧”的对象而存在。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要斩断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黑手”,铲除“买官卖官”的土壤,唯有公开选拔。公开选拔,让拟升迁官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成绩、家庭财产、伦理道德等详细情况公布于众,让民众知道拟升迁官员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充分接受网络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将其“暴晒”于阳光之下,“裸示”在群众面前,才能确保让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让“买官卖官”者没有市场,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