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门相马”到“设场赛马”———竞争性选拔干部从“万般神秘”走向“习以为常”
2011年,我市将新组建的市中等专业学校领导班子———1个校长、4个副校长职位全盘“端出来”公开推荐,这是我市首次将一个整体的领导班子拿出来公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为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我市早在2003年就首次面向全国,采取4县联动的方式公开选拔106个处科级干部,这样的大规模选拔领导干部,成为当年港城的“新鲜事”。
2010年,我市采取“公推差选、公推竞岗”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21名市管领导干部,这次选拔不仅岗位多,还打通了机关、企业、事业“三支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为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适奠定了基础。其实,这已经是自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第3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干部。对此,港城无论是广大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已经不再感到“好奇”、“神秘”,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已经成为近年来全市选拔干部的最常用做法。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流程管理、质量把控”———竞争性选拔干部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突出能力导向,在笔试、面试等多个关键环节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提高了选拔人选与目标职位的人岗相适度。
2003年,在市县区联动面向全国公选106个职位的过程中,我市首次请省命题专家“量身定制”笔试试卷,实行“一职一卷”;2010年,在“公推差选”21名市管领导干部过程中,我市进一步深化“一职一卷”做法,把21个公选职位细分为统计金融、环境保护等14个类别,定制了14套试卷,体现了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质转变。
在2009年“双推双选”35岁以下县处级副职、面向乡镇党委书记“双推竞选”县处级副职时首次采用“大评委制”,设立了专家评委组和群众评委组;2010年,我市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21名市管领导干部中继续使用和深化了“大评委制”,群众评委范围更是扩大到了私营业主、乡镇干部、基层村(社区)干部和前几轮落选的考生,选拔的规范和公正性进一步加强。
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适———“赛”出的干部成为港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果没有公开选拔,我也不可能从开发区财政局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这个岗位上,发挥我的所长。”今年30岁的孙培元2008年经公开选拔从市级机关到乡镇任党委副书记,在2011年1月的“公推差选”市管领导干部中,与13人一同竞争团市委副书记职位,最终胜出。一年多来,孙培元在该岗位上积极主动,履职尽责,工作得到大家认可。
许多“赛”出来的干部都倍加珍惜通过“赛”得来之不易的岗位,进一步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激情。2009年选拔到乡镇任职的10名年轻干部,在市县乡的共同培养下,取得了较好的工作实绩,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除孙培元外,4名同志已担任镇党委书记,4名同志走上了乡镇长岗位,1名任海州湾旅游度假区主任。
“通过竞争性选拔,一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优秀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他们正成为推动港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同时,也使许多优秀同志在竞争过程中进入组织部门的视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远征说。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实行阳光操作,选拔过程全程公开,体现了用人上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提高了干部选任的社会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