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花开古城,祥云映笑襄江。
今年7至10月,湖北省襄樊市委面向全省公开选拔了18名副县级领导干部,面向全市乡镇公开选拔了5名副县级领导干部。11月14日,23名“副县”正式到任。11月15日至17日,市委组织部对这批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岗前培训。此举是襄樊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面向全省选“骏马”:
适应襄樊发展新形势的一项重大举措
回顾襄樊市公选史,1995年,襄樊市在全市范围内公选了19名副县级领导干部;2000年,襄樊市在全市范围内公选了18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他们当中的几位优秀领导干部经过多年磨砺和实践锻炼,如今已走上市(厅)级重要领导岗位。
这次公选“副县”,襄樊市委的选拔视野不再局限于全市范围内,而是以宽广的人才视野和博大的用人胸怀,大胆面向全省选“骏马”,好中选好,佳中选佳。面向全省的主要目的是,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选拔优秀人才,让全省范围符合条件的优秀干部参与这次公开选拔竞争,有利于打破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地域限制,有利于襄樊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交流。
公选公告刊出后,面向全省公选有288人踊跃报名,在已通过资格审查的264人中,博士研究生有15人,硕士研究生有41人,其他人员第一学历全部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报名者涉及全市9个县(市)区、41个市直部门和全省12个市(州)、6个高等院校以及省委办公厅、省委党校等10个省直部门。
来自全省的56名博士硕士参与角逐,襄樊市公选史上前所未有,一时间成为古城上下的热议话题。网民还热议到,全省其他地方的100余名干部报名参与竞争,也令人信服地说明,襄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极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
市委书记唐良智说,这次面向全省和面向全市乡镇公开选拔23名副县级年轻领导干部,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力度,加强县(市)区和市直领导班子建设,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襄樊市领导干部队伍活力,适应襄樊发展新形势的一项重大举措。此举使市委的决策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轨道,选人用人的权力也真正交给了常委会和全委会领导集体,有效地避免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
技术操作层面:
四个创新点折射干部选拔新理念
短短两个多月时间,经过宣传发动、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市委常委会研究、市委全会票决等程序,9月29日票决产生24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任用对象。10月29日,市委组织部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了23名副县级领导干部正式任用对象,其中荆州市委组织部干部张明参加当地公选被录用未能成为襄樊市公选正式任用对象。
这次公选每个阶段的结果都在媒体上公布,全程透明,干群反响十分强烈。尤其是四个创新点折射出市委干部选拔新理念。
创新点之一:敢于破格公开选拔。按照常规,正科满两年才能提拔“副县”。襄樊市委这次面向全省公选敢于破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毕业且参加工作时间3年及以上,现任正科级职务或任副科级职务2年及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且参加工作时间2年及以上,现任正科级职务或任副科级职务1年及以上;博士研究生毕业,就可报名应试。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毕业且参加工作时间3年及以上,现任中层正职或中层副职2年及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且参加工作时间2年及以上,现任中层正职或中层副职1年及以上;博士研究生毕业,就可报名应试。有一位专家评论说,学历越高,报名条件放得越宽,充分说明襄樊市委不拘一格降人才。
创新点之二:笔试切合实际。此次公开选拔,襄樊市除面向全省公选外,专门拿出5个副县级岗位,直接面向乡镇(办事处)干部选拔,并针对乡镇干部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实际工作能力强等特点,采取封闭撰写县域经济调研报告作为笔试的办法,着重考察他们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更符合乡镇干部的实际,也受到应试者的普遍欢迎。
创新点之三:“村官”选“县官”。8月30日8时30分,襄樊市面向全市乡镇公开选拔5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开始面试,并通过襄樊电视台向全市人民现场直播。在引人注目的评委席上,有3位“村官”格外惹眼。
“村官”当评委选“县官”,这在襄樊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史上还是首次。这三位“村官”是谁呢?他们是市党代表、市“十佳”村党组织书记、襄阳区黄龙镇陈岗村党支部书记向金娥,市“十佳”村党组织书记、隆中管委会隆中办事处姚庵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国,市党代表、樊城区街道办事处友谊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刘义青。
襄樊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祖瑛告诉记者,市公选办根据笔试成绩,按拟选拔名额与参加面试人员1∶5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面向乡镇公开选拔面试对象25名。为确保面试公正有序,在试场设有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在其中的9名群众评委中,市公选办选请了向金娥等三位“村官”担任评委。三位“村官”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较强的识人能力。他们心里更清楚,基层干部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县官”。那天,三位“村官”评委在面试过程中,仔细聆听,认真鉴别,为25名应试者认真打出了面试分。
担任评委的“村官”王富国对记者说,组织上安排我担任评委,我感到十分惊喜。组织上大胆给了基层同志的一个考评权和选择权,我十分珍惜。在面试中,我感觉有几位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如何管权用权放权,如何在班子中当好副职,谈得很切合我们的心愿,我给他们打了高分,但愿这些同志能够走到相应的领导岗位上来,在实践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干。几位观摩人员议论说,“村官”选“县官”,观念不一般,这是改革干部选拔方式的创新之举。
创新点之四:把干部任用决定权交给领导集体。9月28日,公选进入市委常委会研究阶段,会议以票决方式,决定了面向全省公选40名差额人选,面向乡镇公选10名差额人选。9月29日,公选进入市委全委会研究决定阶段,会议以票决方式,分别票决出19名面向全省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任用对象(其中第20名因得票未超过半数而未列入任用对象)和5名面向全市乡镇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任用对象。很显然,襄樊市通过票决制,把干部任用决定权交给了市委常委会和市委全委会领导集体。
方方面面议说:
公选为年轻干部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11月14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仲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确保这次公开选拔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公选的每一个程序都在襄樊市委的领导下进行,市纪委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命题、制卷、考试、阅卷、评分等每个环节,组织部门都作了周密细致地安排,在服务应试者等方面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体现了人性化公选。市公选办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开选拔工作的监督。公选自始至终都强调严肃干部人事纪律,努力为这次公开选拔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为年轻干部搭建公平竞争、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黄进笔试、面试综合成绩85.33分,在面向全省的应试者中居第一名。他面对记者的采访颇有感触地说:“此次公选体现了襄樊决策者宽广的人才视野和博大的用人胸怀。”当记者问及从加强干部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而言,要取得好的成绩有哪些感悟和体会时,一句“学习和实践是生活的常态”耐人寻味。了解黄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的人,参加工作以来,勤于写作、笔耕不辍,撰写调研报告、理论文章300余篇,约200余万字。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稿见诸于全国各类报刊杂志,虽然在党政部门工作,但他涉猎的知识面却很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尤其在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上花费了大量精力,撰写了十余本学习笔记。他作为年轻干部赴美参加经贸知识培训、参加国企改制、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基层组织建设一线。他获得过“襄樊市跨世纪青年人才”、“国企改制先进工作者”、“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用他自己的话说,自觉做学习型干部,每一个实践的舞台就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他说,年轻干部应当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要求、一种事业需求和一种精神追求,要提高学习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在职干部学习应当始终坚持以事业为中心,以实践需要为半径,画一个学习的圆,使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把能力变实力,把实力变实效。实践工作中的确是这样,近两年来,他所从事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等各个不同领域受到了中央和省委表彰。
尽管有15名博士参与角逐,但在优胜者中只有一名博士,他是省委党校公共管理部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张世伟。他说,一看到公选公告,我就明显体会到襄樊市委诚心吸纳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樊建功立业的意图。有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在省委党校当了10年教书匠,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现在迫切需要了解县(市)、乡镇情况,渴望在现代化前沿阵地多做点有意义的实事,把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共青团秭归县委副书记许红洲年仅26岁,是这次公选优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引人瞩目。他说,如果没有襄樊市委的包容胸怀,没有这个公选平台,参加工作仅3年就走向“副县”,想都不敢想,做梦都做不到。许红洲表示,我要不辜负襄樊市委的期望,以平和心态,积极适应新岗位新环境,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增长才干。
省委办公厅主任科员、法学硕士胡娟,虽然才27岁,但已有4年办理省委书记督办件的工作阅历,她舍弃省城优越的生活条件来樊。胡娟说,我认为职业女性与男性没有什么区别,铁肩膀是压出来的。近年来,襄樊县域经济发展非常快,我把青春放在这里一定会感到无怨无悔,更能体现人生价值。
公选产生的女干部袁晓宁说,这次面向全省的“阳光公选”,体现了襄樊市委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干部的关心,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奋发进取的活力与热情,必将促进大家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并使之成为干部成长进步的主流价值导向。这次公选,时间是短暂的,过程是精彩的,一路走来,体会更多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感动、启示、鞭策和激励。没有市委创造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良好环境,没有单位许多年来给予的锻炼培养,没有领导和同志们的真诚关怀与帮助,就没有今天我个人的幸运表现!对于已经走过的和即将踏入的征途,我想用几句歌词作表达:“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枣阳市七方镇党委书记、镇长曹祖金是面向全市乡镇公选出的“骏马”。他说,参与公选,是对自己担任5年镇委书记的一次检验,能够幸运胜出,有些感慨在心头:一是不管是在乡镇还是在市直单位工作的年轻干部,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有干大事、干成大事的远大理想抱负。二是用好业余8小时,增强在职持续学习的能力。三是要有务实的作风、过硬的能力、良好的品格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魄力。
肖勇参加过2000年和2004年的公选,现为市规划局局长,他和大多数干部一样,十分关注这次公选进程。他认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襄樊市委这次结合领导班子考察调整,拿出20多个副县级岗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是市委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改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此举有利于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相结合,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拓宽渠道扩大视野,在更大更广的范围选拔人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他说,公选出的干部有能力、有激情、有热情,不循规蹈矩,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有利于推动襄樊市各项事业实现跨跃式发展。
襄樊市委党校教授、襄樊市知名专家、学者晋宏忠在干部选用和党建研究上颇有造诣。他说,襄樊市一次公选产生23名副县级领导干部,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它打破原有的干部选拔模式,是干部选拔制度的创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民主、走群众路线和引入竞争机制相结合,提高了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拓宽了选人渠道,克服了过去不同程度存在的“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使有理想抱负的年轻干部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对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有很好的抵制作用,有利于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法,加快襄樊发展步伐,增强襄樊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