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引起广泛关注。在您看来,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这一“新要求”,有什么重要意义?
任勇:在当前形势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非常重大。一是确定了生态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必将从认识上极大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一个民族得以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取决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不断进步,过去认为这种进步的成果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无法持续发展。所以,当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时,生态文明就成为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
第二,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当今的环境问题是传统工业化道路所带来的,是经济问题(例如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问题)、社会问题(例如价值观问题)和政治问题(例如决策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问题。解决这一复杂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办法来解决。生态文明与传统的工业文明相对应,要求彻底改变工业文明下的观念、价值体系及其增长模式,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综合的、系统的方法论。
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有阶段性目标
记者:生态文明是一个新提法,也是一个大概念,您是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
任勇:生态文明,应该是以生态及其保护为主线的一种社会进步的成果,具体讲就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或状态。
如果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成果的话,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阶段性目标。现阶段的目标应该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这一目标而言,生态文明至少有3个基本内涵,即:遵循一条规律、创新一种发展模式、创建一种新的社会氛围或文化。
遵循一条规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既是我们发展的原则,也是发展的目标;创新一种发展模式,就是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式;第三,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文明”的高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即生态文明还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的意识、价值观乃至文化,是确保遵循生态规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十七大报告提到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记者:在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如何才能更好地遵循生态规律,创新发展模式?
任勇: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创新技术、节能减排等都是遵循生态规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自觉遵循生态规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机制,如经济激励机制。环境问题是在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其本质是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要充分考虑按经济规律办事。
在去年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其中“第三个转变”要求我们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经济根源的准确把握。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