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这是5月11日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的主题报道,报道了12位年轻人,39岁的江西省副省长谢茹是其中政界人物的代表。谢茹从1999年的副县长到2008年的副省长,只用了9年时间。
报道评述说,“
谢茹的仕途,大致上属于“被发现”“被举荐”型的升迁。本质上她与一般干部的升迁没有大的不同,只不过人家多为“小步慢走”,她是“大步快跳”。从过往的经验看,升迁太快也不是没有毛病,一些“坐直升飞机”上去的干部,并不见得就是好干部,对一个人“看不准”就成了组织部门的一种遗憾。
在报道谢茹的这个文章里,有一个细节颇有意思:谢茹到浮梁县担任副县长期间,她曾先后参加过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江西省社科院院长等职位的竞聘,“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进入大家的视野了,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才”。这里的关键词是“竞聘”,所谓“竞聘”是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尽管较多地在事业单位使用,但确实能够较好地“发现人才”。
更广义地看,竞争性选拔选举干部,是最能够锻炼培养干部的。不久前,南京市一场公开的、竞争性的局长选拔,引起全国关注。16名局长候选人“竞争”4个局长职位,南京电视台还直播了他们的竞职演讲答辩。电视直播局长竞选,在南京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破天荒。尽管这是有限进步,但我给予较高评价,因为公开的、竞争性的领导干部选拔,大方向是与普世价值观相衔接的。谢茹如果是通过竞争性选拔选举而当上副省长的,那么,她就是更有群众基础、更能得到百姓认同、能力更高更强、更可以让人放心其“德能勤绩廉”的高级领导干部。
回看现有制度环境下的谢茹,除去学识水平工作能力不讲,重要的还是她得益于“女性、无党派、知识分子”这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杠杠”。按照惯例,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配备,都是有一定标准一定要求的,比如其中女性要占多少比例、无党派人士要有多少等等。这样的比例当然很不错,可毕竟是属于“计划性”的,是计划性的选拔机制,在计划规划好了之后“按图索骥”即可,谁适合谁就上。“计划性选拔干部”脱胎于“计划政治”领域,通常是难以脱离“官推官举”、“官选官举”甚至“官爱官举”的窠臼的。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跑官得官”,“眼睛朝上”才能“上得去”,这与“权力是人民给的”这个“权为民所授”的本质并不一定相符。
唯竞争性选拔最能锻炼领导力。我国的台湾地区,各级领导人经过几轮竞争性选举,不仅强力地锻炼了领导者的能力,而且也广泛锻炼了广大公民百姓的参政力。美国总统的竞选之路更是“马拉松”,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就说这是她“最漫长的求职过程”。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如果没有全面透彻的竞争竞选,难以全面长久地培养出各级“可持续”的领导人,“退化”是必然的,无论是世袭制还是钦定接班人的模式,皆是这样。对于过去通过漫长而艰苦的战争上台执政的领导人来说,“战争”可看作一种特殊形态的“竞选”,当然很锻炼人;现在的和平时期,执政党就需要通过竞争性选拔选举来提高领导们的领导与执政能力,这是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一个基本要求。
优秀干部是如何炼成的?竞争性选拔选举的锻炼,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竞争、竞岗、竞聘、竞选,是最能够从深层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领导能力的。这比任何其他对干部的学习培训都更有效果,更比“被发现”式的干部选拔机制更能锻炼干部。由此,重要的是我们现阶段要下决心用“竞争性选拔”来广泛培养锻炼广大干部,而后逐渐过度到“竞争性选举”。俯瞰一个国家,如果大地上处处充满竞争性的干部选拔选举,那是多么生机勃勃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