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征文:
难忘那次公开选拔
曹国选(郴州市环保局423000)
时至今日,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是,回顾干部选拔任用从“秘密”到“公开”的历程,不能不说是艰难曲折的。
18年前的1988年10月,我调出县委组织部,到新设立的永兴县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担任常务副主任(主任由县长兼任)。这个在当时十分看好的职位,我真感到有些难以胜任。
并非谦虚,我有自知之明。我一生最遗憾的是没有读什么书,上中学时遇上“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整个中学阶段由6年缩短为4年,这还不算,初中阶段每期只交2.5元学费,高中阶段每期只交8元学费,所读书的内容主要是“毛主席著作”,再就是精简得不能再简单的语文、数学(高中阶段增加了物理、化学、英语)。不过尽管如此,我自以为学习还算努力,在正处“右倾回潮”时期的高中阶段,我的学习成绩始终在全校名列前茅。1973年初,高中毕业的我回乡当了农民,盼望“推荐”上大学,然而因为没有经济基础和政治背景,只能做着“黄粱梦”。求学无望,投笔从戎,我毅然去了新疆当兵。谁知命运不济,先年从军,次年便恢复了高考,“大学梦”再次破灭。以后我再也不做这个梦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听天由命吧。1983年,郴州地区从农村基层干部和退伍军人中招考区社干部,退伍两年后、已经成家生子的我以全县第3名的成绩,实现了“走出穷山村”的理想。因此,直到当上县体改委实质性的“一把手”,我还只有一个“文革时期”的高中文凭,怎么能够胜任以“务虚”为主的体改委工作呢?
然而,已经上了船,便难以激流勇退。左思右想,找到了出路,体改委是新组建的单位,我的弱项,可以通过干事的强项来弥补。只是,人才未必就容易得到,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干部,通过组织渠道不一定能要到手。更为难办的是,我还没有正式上任,众多领导就向我“推荐”了20多个人才,4个编制的“庙堂”,哪能容纳这么多的“和尚”?于是,我终于想到了一个绝招——公开考试选拔,这也是当时我国已经开始尝试的干部任用新办法。
没想到这个想法一冒出,便遭到来自各方面的议论:“贴心”的朋友提醒我,还是“亲自选人”靠得住,公开考试选拔,难以选到“自己心目中的人”;曾经“推荐”过人选的领导便认为我是耍滑头,不买他们的帐;有的同事还说我想“出风头”,组织人事工作历来是很严肃、极秘密的,公开考试选拔,本县没有先例,我刮的这阵风,必然对正常的干部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更有不少人怀疑,公开考试选拔只不过是一种愚弄老百姓的“花样”形式,选谁调谁还不是“一把手”说了算。面对众说纷纭,我几次想过打退堂鼓。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长的坚定支持下,公开选拔工作按计划执行。尽管前来问讯探路的人络绎不绝,正式报名者却只有15人。经过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的严格考试考核,最后从高分到低分选定其中的3名年轻干部调入了县体改委工作。……
18年弹指一挥间,我于1995年参加郴州市首次公开选拔处级干部的考试,虽然只获得“市旅游局局长”职位的第3名而没有被任用,却还是在1996年被调到了市环境保护局工作。此后10年间,我每当得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信息,心里总会产生跃跃欲试的躁动。只是面对选拔条件,无情的冷水又浇灭了心中的火花。毕竟“年纪大了,文凭小了,身体也不好了”,与公开选拔这条路拜拜了。但是,见到考任制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制度之一,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通过“公开选拔”这条光明大道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我衷心为他们高兴,为他们祝福,也时常想起自己一生中亲自主持过永兴县的第一次公开选拔活动而欣慰,而自豪。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环保局副调研员 身份证号:432823560128007
邮政编码:423000 联系电话:0735-2192296 13007355616
E:caoguoxuan@ch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