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山村采访,绕开村干部的陪同,独自一人走进农户,对于突然来的陌生人,百姓道出了真话:这样的干部要多派几个来。
百姓的口碑就是记者这次采访的成因。
2月14日,雨后初晴,山中的空气清新。村民余方国坐在家中的电脑前正浏览着新闻,搜索着茶叶生产和销售信息。李泽义下派到南河村的两年多时间,让这个从事茶叶加工近20年的农民有了一个全新的感受。“李书记带给我们的最深的感受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何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南河村域辽阔、人口少、居住分散、海拔高、无霜期短,茶叶种植户均、人均面积在岳西县都位居前茅,是有机茶、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以前,村里的5家茶厂都是小打小搞的各自为政,去赚点小钱。如何发挥南河山高雾多、茶质好的优势,把茶叶经济做大做强,李泽义到南河以后,将茶叶、蔬菜、养殖业协会合并组建了南河村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从而构建起从生产到销售的服务网络,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基本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与此同时,为转变村干和村民的思想观念,先后组成了“小能人”报告团和参观团,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并组织部分党员、村民代表、组长外出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及做法,深入到一些不同意见户,进行谈心交流,讲解调整结构将茶叶经济做大做强的道理和意义。为此,他跑省跑县,争取资金,兴建了南河生态养殖场。通过茶园散养土鸡、水面养鸭、番鸭,实现立体养殖,利用鸡群消灭虫害,利用发酵的鸡粪直接施用茶园、蔬菜基地、转化有机茶、有机绿色蔬菜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一举多得,达到增收增效的目的。今年李泽义又忙着争取资金准备将南河的茶叶进行商标注册和QS认证。“之所以要做这些事,就是要让南河的老百姓受益,使他们得到最大的实惠。”李泽义在他的民情日记里道出了自己的心思。
民情日记里可以看出李泽义对南河的挚爱。这种爱让他对南河有山一样厚重的责任,这种爱使他痛苦着南河百姓的痛苦,欢乐着南河百姓的欢乐。群众的每一点难处、苦处,都是他心中的痛。“到南河的第二天,由村文书带领,到南河小学看一看,村小租借在以前公路局废弃的房子里,通过摇摇晃晃的楼梯走上二楼,墙壁的裂缝清晰可见,北风吹过,呼呼作响。程校长和两名教师正在简陋的教室中上课,天很冷,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地朗诵着课文。在下基层之前我在市财政局教科文科工作,也到过不少学校,见过不少困难学校,但无法想象自己挂职村的学校条件竟如此寒酸,我的眼睛有点模糊。”于是,他下决心要改变学校的面貌,找领导,跑资金。如今新学校建起来了,南河的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欢歌笑语,幸福快乐。在走访困难群众的路上,李泽义拉伤了韧带扭伤了脚,在为学校买课桌椅时,跌伤了手臂,留下伤痛,为争取资金到合肥搭班车吃方便面和同学挤一床。这些都让李泽义无怨无悔。也让南河村的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头。这里人家以请到李书记到家吃顿饭为最大的感激与光荣。
2008年5月12日,是王奎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一个瘫痪在床10多年,从未走出过大山,从未见过外面城市的30多岁小伙子,在李泽义的爱心帮助下,第一次来到市立医院就诊,第一次看美丽的长江外滩,平生第一次坐上了市财政局捐赠的1280多元的轮椅。李书记背着他在市立医院跑上跑下,王奎发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他想在有生之年看看振风塔。与王奎发非亲非故的李泽义又将他背到了塔上。王奎发说:"遇到李泽义我这一生是幸福的。"
南河村地处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天峡、明堂山风景区的黄金地带,是几个旅游区间的桥梁和纽带,旅游产业是南河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泽义紧紧抓住旅游开发的契机,全方位地跑项目,争取支持,2007年投资48万元启动了岭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程,大力开发农家乐、农副土特产品,兴建旅游商业区和农家乐示范区,带动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已有36户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一座座徽派建筑拨地而起,白墙青瓦,与明堂山的美景交相辉映,令人耳目一新,为明堂山风景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山里的夜很静。夜晚,围着一盆炭火,村支书余建平和记者数落着。李泽义来南河以后,投资15万元对村小学进行了危改工程,添置了课桌、凳、办公用具和电脑,实现了远程教育,村里还拿出专项资金,每年对高考升学的学生予以重奖,考取国家重点的高材生,每生奖励4000元,考取一本的奖励2000元,考取二本的奖励1000元,考三本以下的奖励500元。兴建了南河生态养殖场,带动全村农户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50元。整合资金兴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注册“明堂春”商标,实现企业产值近百万元,茶农增加经济收入10万元。2007年起由村代交农民筹资部分的人均20元的合作医疗集资款。投资3万元全面加固和整修了崔屋大堰,投资2万元拓宽了杨坪片谢屋1.8公里组级公路,使谢屋、崔屋两组的农业生产资料能够运进、农副产品能及时外运销售。投资4万元奖励农户加强低产茶园改造和中药材基地抚育。为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村投资6万元兴建了岭界集中点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该地区饮水难的实际问题。
在李泽义的民情工作日记中,记者看到他记下的总是不足之处,南河村还有许多事要做,这让他梦牵魂萦。他笑着说:“三年下派快结束了,但我的心仍在这儿,不辞长做南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