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许多可能。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我跨过了自己的不惑门槛。这30年,影响我人生走向的,除高考制度的恢复,便是民主政治推进和干部制度改革,我通过公开选拔的渠道,走上了今天这个“领导”岗位。
那是在2000年秋末冬初的一天,办公桌上的《长治日报》一则醒目的启事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中共长治市委关于公开选拔党外副县级领导干部的公告》,急忙抓过来屏气凝神地看了起来。说起来,自从参加工作走进全市唯一的这所普通师范专科学校后,近20年来从未挪过窝儿。这里工作舒适,环境安谧,学院氛围浓厚,可以说通过多年的打拼,已经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性格的生存空间。
然而,内心深处似乎仍萌发着一种蠢蠢欲动的渴望,用当时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要追求实现个人的价值。公开选拔,这个一下子还不能适应的词儿,在我的眼前仿佛亮堂了很多很多……
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我不想,也不能声张,一种试一试的想法主导着我,又一种终须努力的欲望支撑着我。报名、审核、准备资料(实际上根本无从准备)、笔试、面试、考察……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一切又好像懵懵懂懂地走了过来。这其中,我始终记忆犹新的是笔试和面试的情景。笔试的考场设在当时俗称为“南街招待所”的地方。那一天,雪下得纷纷扬扬,满地银妆,遍身素裹。当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考场时,已经坐满了考生。考卷发下来了,乍一看,不由得额头冒出虚汗来。赶忙静下心来,一道一道地开始做起,天啊!政治、历史、法律、文学、科技……各种各样的题目无不涉及,看上去好像面熟,可仔细一琢磨又似是而非。平心静气,一道一道地仔细斟酌,终究绝大部分题目都做了下来。走出考场后,虽感到不太满意,但心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也就无所谓了。可终归也未敢到报名处打听一下。分数在报纸上公布后,才晓得竟然还名列前茅。
面试是在戒备森严的南垂驾校招待所里进行的。外有武警战士站岗,内有工作人员指引,规范、有序,我们这一组进入面试的考生只能在候试室里焦急地等待。轮到我上场了,我清晰地记得面试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副县长》。我尽力用想说纯正其实很不纯正的普通话,不慌不忙地演讲了下来,感觉还比较轻松地回答了评委的一些提问。正在自我感觉还颇不错之时,坐在评委后边一位衣着普通、面容清秀的中年男子突然发问:“我这是题外话了。你知道《第三次浪潮》吗?”“知道一些。”“作者是谁?”“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那你了解耗散结构理论吗?”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极力地搜肠刮肚想从记忆的仓库中找寻,似乎有点印象,嗑嗑巴巴地说了个大概意思。他微微点了点头,又说道:“那你能背些唐诗吗?”“我……毛主席诗词可以吗?”我脑海里很多熟悉的诗句一下子跑到“爪哇国”去了,心里暗暗骂自己,怎么一上正场就丢人败兴了呢?……“好吧,我问完了。”他微笑着说。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当时刚调任长治市委副书记的张兵生同志。
回想起来,这一切仍历历在目。因为这是我在改革开放这个大坐标系中的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实在难以忘怀。
我庆幸,自己当时勇敢地走进了“公开选拔”的行列,挑战自我,直面人生;我还庆幸,我们成长在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赶上了政治民主和干部制度改革的清明时期;我更庆幸,党和人民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交到了自己肩上,让我一路不敢懈怠,负重前行。来源: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