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我市拿出28个处科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国、全省公选,这不仅牵动着许多跃跃欲试者的心,更预示着我市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时隔将近一年,我市公选出的处科级干部做得怎样?是否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对公开选拔有何看法?记者对其中部分同志作了回访,将他们的实践与思考集纳于此,以期让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创新的参与者、关注者获得更深的认识和新的启发。
梁均达,团市委副书记,2007年5月参加我市联合公选,公选前任开平市赤水镇镇长。
去年那场公选,梁均达的最深感触是:既然参与了,就要全力以赴去争取!
梁均达说,最初听到联合公选消息时,自己并不在意,而且,梁均达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乡镇工作,对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家人也全都在开平,留在基层工作似乎更适合自己当时的状况。可渐渐的,知道公选消息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朋友、同事都鼓励他参加公选,这时候他才认真考虑这件事,决定报名试一试。
笔试后决心全力以赴
通过资格审查后,很快到了笔试时间。梁均达说,由于那段时间手头工作比较多,自己也没有怎么准备,但笔试结果出来还算不错,他有幸取得了面试资格。
如果说笔试前梁均达还抱着“志在参与、积累经验”的心态,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他,则一改先前的态度,认为既然参加了,就要搏一回,于是他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认真研究专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梁均达在面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在接下来的体检和组织考察项目后,他的最终成绩总分第一,终于在公选中脱颖而出,获任团江门市委副书记。
良好氛围助他“过三关”
原省委副书记刘凤仪曾要求,公选干部上任后要过好“三关”:一是接受关,在新的岗位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让领导和群众觉得“还可以”;二是认可关,谦虚务实,做出实绩,大家觉得这人“不错”;三是拥护关,在实践中既有战斗力,又有凝聚力,形成领导威望,让群众欢呼“选得好、选得准”。对于自己“过三关”的经历,梁均达说,他十分欣慰,新单位的工作氛围非常好,同事们工作热情很高,吃苦耐劳、主动积极,领导间配合默契,沟通融洽,大家都热心支持他,使他的工作慢慢上了轨道。团市委书记梁富鸣评价说,梁均达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快就进入角色,融入了团市委大家庭。
另外,他还提到一次参加义工活动的经历,在那次活动中,义工朋友们无私奉献、传播爱心的举动深深打动了他。他说,在活动中,他感觉自己变得崇高起来。正是这样的一点一滴,让梁均达很快爱上了现在这份工作。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从乡镇到机关,对梁均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环境转变。团市委的工作有其特殊性,虽然没有具体的经济指标需要完成,但同时也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尤其是财政方面较为紧张。很多时候组织活动都需要其它单位或企业、个人的支持,甚至连召开会议的场所都需要到其它单位借用,因此,这就需要团市委的工作人员与不同的部门、单位沟通协调。
团市委机关人员比较少,工作效率却很高,每逢一些大型会议或活动,梁均达和同事们就加班加点,前后奔波,而且大家都任劳任怨,不计报酬。这样的工作氛围,深深感染了梁均达,使他很快适应,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梁均达说,因为家人都还在开平,他平时只能周末回家,可是有时工作忙时,他连续几周都没有时间回去,幸好家人理解。
这次考试“货真价实”
有人质疑干部公选是一场政治秀,回答疑问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当事人的说法。梁均达说,亲身经历公选,是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刚开始还不了解,在经历过后,才知公选的确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是一种很好的用人机制改革,他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对于公选,团市委书记梁富鸣认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我市近年优化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践证明,经公选产生的干部,对本单位的工作和干部个人成长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干部中引入竞争,而这个竞争又是良性、有序的,使干事业的干部更加积极,对那些得过且过的干部来一点“冲击”,对整个干部队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新一轮公选即将开始,对于后来者,梁均达赠送三句话:符合条件者都应该积极参加,既给自己、也给对方单位一个机会;如果自己的确有心参加,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争取;注重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