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21日电(记者何玲玲 )针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面临的难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今年以来,浙江省结合组织系统开展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开展“百名组织部长破百题”活动,要求各地组织部长带头深入基层一线破解难题,在实践中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改革创新、提高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问需于民:在群众意见建议中找准难题
浙江省各级组织部门通过蹲点调研、民主恳谈、书面调查等方式,向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呼声最高的问题及组织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由组织部长领衔,集中力量开展攻坚。
3月底,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如何充分发挥作用的课题,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斯鑫良带队到嘉兴海宁市黄湾镇尖山村蹲点调研。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专业合作社、厂房车间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地了解情况,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开展民主恳谈,共同探讨农民创业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研究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有效办法。通过深入调研,将尖山村群众盼望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基础设施建设等4个方面的问题,专门召开当地各级干部参加的现场民情交办会,要求当地党委政府予以解决。
宁波市鄞州区委组工干部在民主恳谈中感到,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建设有利于村级班子建设,是顺利进行换届选举的关键环节之一。于是,该区组织部的负责人将“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问题”作为自己领衔破解的难题。群众有呼声就有行动。针对目前干部选任工作中仍存在的提名环节透明度不高、参与提名的主体相对狭隘以及提名方式比较单一等群众关注的问题,湖州市委组织部长高玲慧把规范完善干部任用提名制度作为牵头破解的难题。按照“先试行,再规范,后推行”的思路,她深入德清县开发区王母山村进行了一周的调研摸底,重点在提名的动议预告、提名方法、提名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目前已形成干部任用提名工作的规范性制度初稿并将推行,有效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省101名市、县(市、区)委组织部长都领衔确定1-2个难题,有些还在当地媒体公布。对一些涉及面广的难题,嘉兴、湖州、金华等市县委组织部组建破难题专项工作小组,合力攻坚。
问计于民:集中民智破解难题
为使难题真正得到破解,各地组工干部走进矛盾、研究办法、寻找对策。在破解难题中,把群众当老师,在群众中找方法,让群众参与破解。5月初,刚刚履新的金华市委组织部长蔡国春带领4个小组,到全市18个新社会组织,就“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现状”、“当前推进新社会组织党建面临的最大难题”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向他们讨教破解方法。在此基础上,金华市出台了文件,对全市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定位、方式方法及经费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市175个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新社会组织,已建成规范化活动场所108个。
中组部作出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大决策,在基层引起积极反响。余姚市组织部认为,当务之急是如何使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为此,他们选择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起步较早、大学生村干部人数较多的三七市镇和梁弄镇开展试点,围绕探索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综合管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多方听取意见,总结提炼相关工作经验,制定出台了相关文件,使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更具操作性。
余姚市今年报考大学生村干部的高校毕业生踊跃,共有1351人竞争176个大学生村干部岗位。该市建立的“大学生村官网”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加入成为会员,目前已有会员近万名。
问绩于民:让群众检验破难成效
各地组工干部在破解难题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从难题的确定、难题的破解到检验破难成效,都交给了群众。组工干部们在基层一线创出实绩的同时,在公众心目中逐步树立“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形象。
嘉兴市委组织部在破解“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让群众参与。公选开始前,市委组织部分别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和新闻发布会,公选时,及时开通电话热线,电视反馈热线,听取干部群众意见。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公选工作反映热烈,并给予高度评价。在回收的332张问卷中,对这次公开选拔工作总体评价为“好”与“较好”的占94.6%。
据浙江省委组织部调查,由各地市县组织部长领衔的101个难题,已有近半得到破解或基本破解。通过破解难题,一些组工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与群众一起破难题,不仅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提升了自身素质,而且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