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总统、州长候选人面对电视镜头“唇枪舌剑”,发表各自的施政演讲。今年3月,南京市民在电视直播中看到相似一幕:16位候选人演讲辩论,角逐4个局长职位。
南京将此举作为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开端。国内不少媒体评论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干部选拔民主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8月下旬,“电视竞选”出的4位新局长上任5个月,本报记者对这一事件及其反响进行采访。
公推公选:16人角逐4个局长职位
3月27日8时,刁仁昌准时赶到南京电视台演播大厅,他即将通过电视演讲辩论,竞选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把手”的职位。
和他一起“赶考”的还有另外15名候选人员,他们将角逐南京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旅游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个局长职位。
这16名候选人,是在南京市几百名市管副职以上干部中产生的,其中有11人为竞选单位现任副局长。
现场“考官”则是南京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南京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南京市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以及外国友人,共240人。他们可向候选人提问,还将填写测评表投票。
这次“电视选官”的主要倡导者和推行者——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以及江苏省委组织部、南京市公证处相关人员也来到现场。
每位候选人有10分钟竞选“表现”时间,其中前5分钟为施政演讲,后5分钟回答提问。
投票结果当晚完成“四进三”;每个职位的前三名提交第二天的南京市委常委会表决,完成“三进二”;再提交南京市委全委会,选出唯一候选人;最后确定的候选人提交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半数以上通过。
电视直播:3天准备10分钟演讲
演播大厅内,6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直播现场。
刁仁昌第一个登台亮相,他的出场并没有得到掌声,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沈健不得不提议现场观众用掌声给他以鼓励。进入自由提问环节时,由于不适应现场直播,观众席上一度冷场,沈健忙向紧张的刁仁昌提出两个问题。
候选人们事后告诉记者,他们是在3天前才接到通知,要到电视台进行演讲辩论, 前一天才得知要现场直播。
上台前,16名候选人在演播大厅旁一个小会议室里复习讲稿。小会议室是演播大厅的休息室,听不见演播大厅内的声音。
第二个上台演讲的是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殷民,这时才开始有代表提问。现场逐渐活跃起来,不过直播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期望的“激辩”场面。组织者认为,“第一次,大家都还有点放不开”。
3月30日,4名候选人被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4个局的局长。
“南京模式”:见证民主扩大
3月27日当天,江苏省内的媒体平均都派了3到5人到“选官”现场采写新闻,广州、深圳的一些媒体也纷纷前往采访。
当地几大直播网站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万以上的网民在线观看官员竞选过程。来自南京电视台的一份数据显示:当天上午通过电视收看“选官”实况的观众超过了100万人次。
“当时估计到了效果会很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想到影响这么大!这说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尤其是人事方面的工作是很关心的,这是一个好事情!”南京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事后,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向南京市委组织部发出邀请,市委组织部部长带着两名“考生官员”赴京接受采访。
事实上,近年来南京市的“公推公选”活动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2003年8月,首次公推公选白下区、雨花区区长人选;次年,公推公选南京市政府秘书长、粮食局局长人选和5名区长、熊猫集团总经理人选;2005年,再次进行联动公选,选出7名市管正职干部。
“党内民主在扩大,人民民主也在扩大。”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桑学成很看好此次以电视答辩为高潮的公推公选:“这将是未来完善公选制度的一个方向。”
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何亮亮认为:通过大众媒体,让民众了解官员候选人,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8月19日开始,南京市再次公推公选7名领导干部。相关部门表示,这7名干部的最后选拔将不会止步于“电视直播”方式,还将有新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