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历经一个半月,湖州市市级层面组织的第八次公开选拔工作有了结果,9名同志成为湖州市副局级领导干部预备人选。而他们具体将担任什么岗位,还需要组织部门根据掌握的心理素质测评结果、根据半年锻炼期的表现情况和领导干部岗位适应性分析之后才会决定。
“过去由笔试、面试加上组织考察的传统公选方法,虽然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解一个干部的概貌,但仍然不够深入,没有真正走向个人的内心。”湖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高玲慧表示。
而此次公选,湖州市委大胆探索创新公选干部的方法程序,通过了解干部的个性特征来安排干部的职务任用,这正是他们在选拔干部过程中正在寻找的“第361个角度”。
不管是湖州市委,还是参与公选的干部,这次“特殊”的公选,都将是一次全新而有益的尝试。
破解“高分低能”痼症
“考试专业户”面对新课题
朱荣伟接到公选笔试通知的时候,有些着急。作为长兴县夹浦镇的党委书记,七月份朱荣伟一直在忙着调查镇里纺织行业的生产情况,根本没有时间去准备笔试。
不过,当他拿到任职资格考试试卷的时候却发现,这次考试与以往有些不太一样。题目中少了客观题,多了联系湖州实际的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而且像他这样工作经历丰富的干部,还有一定的资格条件附加分。
在湖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蔡福民看来,不靠死记硬背,考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正是本次公选的一个重点。“公选在湖州市已经有15年的历史了,但是以往受到笔试题目的限制,一些应试能力强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考试专业户’往往占优势,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蔡福民表示,这次笔试在题型上的变化,可以帮助组织部门发现一批处在基层、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线干部。
这天,顺利通过任职资格考试的58名同志突然接到一个通知——到市委党校的学员宿舍集中,他们下一个考试的内容,是通过一天驻点调研,在第二天完成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
58名同志随即被分为经济类、社会事业类、政务类、党群类四大类5个组,赶赴有关的市级部门及乡镇的调研点。为了体现公正,他们所带的手机、电脑和相关资料全部被工作人员“没收”。
不难看出,此次驻点调研,将是对干部实际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属于经济类的曹毅平与其他11名同志调研的,是德清经济开发区,调研题目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思考”。
曹毅平觉得心里有底,因为这正是她平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平时对宏观经济不注意研究,像这样仓促的驻点调研,许多人很难完成报告。”
想起当时一天的调研过程,曹毅平至今还觉得有些紧张。当天上午,在听取开发区相关领导的简短介绍后,12个人马上开了一个会议,讨论商量下午向政府、企业代表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
虽然是自由讨论,曹毅平还是在大家的脸上看到了压力。因为提问获得的信息将直接决定报告的质量,每个参加讨论的同志都不敢懈怠。“性子急的,一开始就把自己的问题亮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基层工作不太熟悉的,忙着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哪是在讨论问题啊,简直是在开辩论会嘛!这一组的工作人员说,讨论到中间的时候,几个同志在应该关注区域经济还是企业经济的问题上争得相当激烈,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下午负责回答问题的代表还真有些吃不消。
讨论会“本色演出”
从“第361个角度”考察干部
政务类组讨论商量座谈会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倪建国坐在一边,静静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表现。
在他看来,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讨论的过程就是一场“本色演出”,很适合观察每个人真实的个性特征。
政务类12名同志的调研点,是吴兴区织里镇,调研的题目是“政府部门提高服务创业创新水平的调研思考”。倪建国发现,第一个发言的人并没有说问题,而是组织大家先决定一个人做记录。记录的人选马上有了结果,讨论得以顺利继续。
“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这位同志没有急功近利,而是乐于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组织得不错。”倪建国悄悄地给这位组织者记了一笔。
第三个发言的朱荣伟是乡镇一线的干部,快人快语,一听就知道他对乡镇的工作情况相当了解,他提出的问题是“目前织里镇为企业做了哪些服务工作以及还有待加强的方面”,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工作人员讨论后对朱荣伟的观测记录是:办事风风火火,工作自信,能比较宏观的考虑问题,属于一位决策果敢型的干部……
工作人员所记录的这些内容,并不会直接决定这些干部的去留,也没有在道德层面上的对错之分,但是在最后具体岗位安排时,组织部门会将这些内容作为参考。
“过去由笔试、面试加上组织考察的传统公选方法,虽然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解一个干部的概貌,但仍然不够深入,没有真正走向个人的内心。”高玲慧表示,现在从事领导管理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需要领导干部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情操,而传统考察了解干部的方法,缺少科学化的手段,有时掌握的信息不太准确。
而在此次公选中,湖州市委完善传统公选干部的方法程序,通过了解干部的个性特征来安排干部的职务任用,这正是他们在选拔干部过程中正在寻找的“第361个角度”。
不以单纯的成绩考核,增加了个性特征的考察,尝试从个人的内心去全面了解一个人,力求在安排具体职务时,找到工作岗位与个性的最佳契合点——湖州公选,正在将过程做得越来越人性化,不能不说是干部工作的一大进步。
除了在自由讨论中引入个性观察,组织部门还为干部们安排了一份心理素质测评试卷,这也是湖州市的首次尝试。
承担此次心理测评任务的,是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该院的刘坚白医生告诉记者,此次采用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我们告诉每一位测试者,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168道题目,题目没有对错之分,完全凭个人的直觉答题就行。
记者看到,测试报告将每个人的人格性情分为了16大类,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等,这16类人格性情的相互组合,报告中上下走动的曲线,可以为我们描述一个人大致的性情、意志、品质、反应等。
事实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已经成为各类行业都重视的问题。在刚刚闭幕的奥运会上,我们发现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各国运动员关注的重点,中国队甚至史无前例地为运动员安排了20多名心理辅导师。
将干部的评判权交给群众
“阳光操作”彰显公开公正
和专家评委一起,第一次坐在评委席上,丁萍萍多少还有点不习惯。
作为吴兴区朝阳街道碧浪湖社区的党总支书记,丁萍萍今天是以一名群众代表的身份,参加社会事业类公选的面试工作,为18名干部现场打分。
和她一起负责给社会事业类的面试对象打分的,还有7位专家和9名群众代表。记者了解到,为了将干部选拔面向群众,此次公选湖州市委组织部一共请了40名群众代表评分,他们的评分与专家评分分别占到最后综合分的10%和65%。
“更多地赋予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话语权,是干部工作落实群众‘四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干部选拔过程中,确实应该充分听取并尊重他们的评价意见。”湖州市委副书记朱坤民告诉记者。记者发现,在社会事业类这组的群众代表,都来自社区、学校、医院、图书馆,涵盖了社会事业部门的各个方面。
面试开始前,丁萍萍拿到了18名干部驻点调研的报告,这是干部们昨天在党校的学员宿舍里,花了整整一天手写完成的。
对朱荣伟来说,完成这份5000字的手写报告并不困难,在乡镇里工作时,他所有的工作材料都是自己手写好后,让人帮忙打出来的。
但是对于像曹毅平这样平时习惯用电脑写报告的人来说,手写还真不好适应。她打了一遍草稿,再抄了一遍,一来一去就是一万多字,从早上七点开始马不停蹄一直写到下午三点。
后来,有人向组织部的工作人员感慨,这几年来都没有像这次一样一口气写这么多字的时候。
面试对象进场抽签时,丁萍萍才发现有四五个人自己认识。“像民政局、妇联、文明办的几位干部,都是我平时工作要接触的。”
丁萍萍心里有些别扭,过去都是自己向他们汇报情况,而今天自己却成了他们的评分官。不过,很快丁萍萍就进入了角色,“平时有接触,他们有多少工作能力,干得好不好,心里还是有数的。”
有时,丁萍萍也会跟着面试对象一起紧张。“面试人选先要做一个有关调研报告的演讲,然而回答专业评委的现场提问,现场气氛真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有个干部回答问题时,一时卡壳了,吓得我自己也紧张得不敢抬头看她,就希望她能赶快回答上来。”
让丁萍萍得意的是,她发现最后她的评分和专家基本一致。“最后被选出的两名,都是我打分比较高的。”
湖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伟在最后的整理工作中发现,群众评分在总体上与专家的意见相吻合,基本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面试人选。“把选拔干部的评判权交给群众,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勇气,但是我们也通过这种尝试,发现了群众的判别能力。”
全体委员作决策
市委全委会差额票决前先听“陈述”
37岁的李红,是此次公选中唯一被越级提拔的干部。
在此之前,她的职务是安吉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她的工作经历,也是三次公选的过程。
不过,虽然算得上是公选的“老将”,但是李红对这次公选的评价是“感觉很不一样。”而最让她意外的是,在最后一轮面对市委全委会的陈述。
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对记者说,发挥党委全委会在决定任免干部中的作用,是党的十七大对扩大党内民主的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准确性的重要保证。“我们就是要在以往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公开选拔中作一些尝试,让全体市委委员直接参与选拔干部,这样才能更加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此次公选进入最后一轮的干部有14名,而最终人选为9名,也就是说,将有5个人在最后一轮中被淘汰。
8月7日中午,14名干部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通知到市行政会议中心报到,参加下午对全委会的陈述,他们将面对43名市委委员的评判。
工作这些年来,李红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市委委员,大部分的人都没见过面,这让她非常兴奋,又有些紧张。陈述的内容比较简单,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对拟任工作岗位的设想,“当我陈述对今后工作的设想时,我看到台下有很多领导在那里频频点头,我想我大概有戏了。”
和他的性格一样,朱荣伟的演讲也是个性实足,他用平时工作时用的大嗓门介绍了自己,宏亮干脆的声音让大家都为之一振。“后来一起参选的同志告诉我,他们在二楼都能听到我在一楼的声音。”
陈述完毕后,全体市委委员根据组织部门提供的干部考察材料以及平时对干部的了解,结合现场陈述情况,对人选综合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进行无记名投票,并现场计票公布了预备人选。
不过,在决定担任具体岗位之前,这些人还将接受岗位适应性分析,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从个人意愿、工作绩效、个人气质与领导班子的配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做到气质互补,专业相长。此前,这种分析方法在湖州市吴兴区委组织部进行了试点,效果显著。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此次公布的公选公告中,并没有说明具体岗位。“具体的岗位,我们将根据个人的个案情况而定。”
有落选者给市委领导写了一封信,表示虽然自己没有被录用,但是被这样的方式淘汰,自己心服口服,而且对今后的工作受益匪浅。
不管是湖州市委,还是参与公选的干部,这次“特殊”的公选,都将是一次全新而有益的尝试。(作者: 余华 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