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南京首次向社会公开海选人民陪审员 20人"出列"

[阅读: 次] 新华日报  [字体: ]

  中新江苏网一月五日电:备受关注的南京市下关区法院“海选”人民陪审员进入最后阶段。1月4日下午,首轮面试合格入围的60名候选人,经过严格的复试,最终遴选出20人。据悉,20人名单将在依法公示后提请区人大常委会正式任命,成为该院新一届人民陪审员。据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民陪审员,这在南京市尚属首次。

  “市民参与的热情大大超过我们的预计。”南京市下关区法院院长许小真介绍说,2007年11月初,该院决定公开选拔新一届人民陪审员,并在南京市所有社区内张贴公告。到11月30日报名截止日,300多名市民毛遂自荐,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公民个人申请者达154人。12月20日,下关区法院党组成员及部分审委会委员组成两个考核小组,对154人进行了第一轮面试,筛选60人进入复试。

  据分析,此次南京市民个人申请者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年龄较大的离退休人员;有固定职业、学历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毕业不久的法律系学生。大专以上占50%左右,年龄最大者75岁,年纪最小的23岁,40岁以下者占52%。(新华日报记者沈峥嵘)

  我们为什么要当人民陪审员

  “为什么要当人民陪审员?”300多个申请者,154名面试者,一定会有迥异和相似的答案。在复试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候选人。

  我有特殊经历

  从中央门298号的家赶到下关区法院,坐32路公交车要40多分钟。65岁的退休工人都吉进说:“我儿子17岁在厂里参与盗窃,后来染上毒瘾,现在还在劳教,一想到他,我心都揪紧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微微颤抖的语调中道出心头痛。

  “今天观摩的刑事案件,两个被告人,一个19岁,一个20岁,涉嫌抢劫‘的哥’!要是我参与陪审,我会倾向依法从轻判决。我也会在庭上告诉这两个年轻人,我的儿子曾经和你们一样糊涂!我当陪审员,会让旁听席上更多的家长放心———和他们有相同遭遇的人参与合议庭的合议,相信他们对判决会更加心服口服。”

  我会成为桥梁

  今年32岁的孙晓燕,家住雨花台区。大学读中文,毕业后在区里一家小厂工作过,现在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经济法法学硕士。

  “我当陪审员,会是一个完美的桥梁”。孙晓燕做了个沟通的手势,“法官是个职业群体,由于职业思维和职业习惯,审判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带有偏见,有的判决可能是合法的,但对普通当事人来说,不合情理,判决事了,但矛盾未解决,审判效果不好,这往往成为审判的‘专业困局’。我有专业的法律知识,有在基层工作的阅历,如能被选中,会争取在‘法理’和‘公序良俗’之间作出居中的判断。”

  我是毛遂自荐

  49岁的南京金陵新四村社区党总支书记赵萍,是上届人民陪审员。“5年前,街道干部找我,推荐我当人民陪审员,我高兴地应允了。”可什么是人民陪审员,赵萍一头雾水。后来,找法律书看,“态度算积极,2007年一年就参与审理案件66起。”

  “当陪审员,没报酬,但收获大:社区里的工作经验全能用上,我还能带案例回社区给居民作法制宣传,还有个‘副产品’:我2006年开始参加自考,到目前为止考得最好的就是法律,97分!”赵萍笑着说,“今年我提前问街道,街道说,没推荐你。那好,我自己报名!”新华日报记者沈峥嵘

  “怎么选”可以决定“怎么做”

  采访中,南京下关区法院院长许小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作出这个决定后,就经常在想,这个事情(‘海选’人民陪审员)是不是确实能改变既存的现实?而这个改变是不是社会变化和进步的动因?如果是,就对了。”他说的“现实”,其实是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实践中的单一性。

  对于人民陪审员的推荐途径,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第八条这样表述:“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向基层人民法院推荐,或者本人提出申请。”

  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本人提出申请”作为并列的选项并没有成为现实———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赵兴武告诉记者,两级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基本都通过组织推荐,也就是说,老百姓毛遂自荐的几乎没有。

  应该说,组织推荐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人民陪审员,但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选任方式单一,人民陪审员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人民陪审员参审率较低,个别人员积极性不高;有些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使得人民陪审员流于形式;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比例高,人民陪审员结构单一;陪审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陪审专业户”现象。

  要使得陪审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尽管需多方努力,但程序往往可以影响结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怎么选”可以决定“怎么做”。道理很简单:渠道广了,遴选多种结构人才的几率一定大了;让“我要当”的人来当人民陪审员,他(她)干得好的几率一定高于“要我当”的情形。

  从源头上广开大门,广纳人才,畅通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选任平台,让真正想当、有能力、有精力的人成为人民陪审员,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能推动他们在审判席上不再是被动“陪”着审理,而是与法官共同行使国家审判权,充分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体现普通公民协助司法、见证司法、决策司法的权利与义务。(沈峥嵘)

 



2008-01-07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江苏南京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民陪审员
下一篇:湖北省嘉鱼县公开选拔副科局级女干部结果揭晓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