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拥有了人才,谁就会占领社会发展的制高点;谁控制了社会发展的制高点,谁就会具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些年,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经济强市,西安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们一直在苦苦探索,寻找公开选拔的新路子,克服一些地方在公选中出现的“高分低能”问题,真正选拔一批具有雄才大略的领导人才。
机会终于来了。2007年6月9日。古城西安,骄阳似火。比火还热的是正在进行的西安市阎良区的副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活动。这次活动是市、区两级公选部门的同志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迈出的一个坚实步伐,也是一次探索性的实践。公选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市公选办之所以选择阎良作为“试验田”,是因为阎良在整个西安的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阎良区委看准了这个机会。决定把选拔具有开拓精神的领导干部作为航天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一号工程”。市公选办密切关注着阎良区委的积极性。阎良区委请求向市公选办给予帮助指导。于是,两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合为一体,阎良一时成为西安探索公选领导干部新路子的“试验田”。经过协商,区委郑重决定:面向全市公开选拔8名副处级领导干部。
紧贴岗位出题目
这次公选,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特别注意考察考生能否胜任公选职位必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领导才能,特别是运用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以往个别地方单纯重视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忽视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公选干部出现“高分低能”、不能胜任工作等问题。命题时,市公选办与阎良区委组织部的同志反复沟通,充分酝酿。对职位要求进行深刻剖析,采取由专家命题选题、领导审题定题相结合的方式,内容覆盖到公选领导岗位的组织、决策、管理和协调等各个方面。既有对领导能力素质普遍性的要求进行测试,又有对阎良区情、社情了解程度的考察;既有政策理论水平的考核,又有以公选职位为背景的具体案例分析,凸显试题的岗位指向性。比如,针对“阎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职位,专门设立的专业面试题目是:“假如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准备在中国内陆投资一项支线飞机制造项目。该企业已经分别对上海、沈阳、成都、西安阎良进行了实际考察,但尚未最终确定投资地点。你作为开发区副主任,请谈谈在争取这一项目上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如果让你负责引进这一项目,请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案。”这样出题立意新颖,紧贴职位。让考生和现场的人们耳目一新。
大家反映,试题因岗而设,一职一卷,拉近了考生与岗位的距离,避免了“满天飞”,让考生发挥起来说得更到位、更具体。有个考生感慨地说,我们报考的人就像射手,看准靶子才能枪枪中靶。这样的题目为我量身定做,在整个准备和陈述的过程中,目标,始终都很明确。避免了盲目性,不会跑题,也不会走岔道。
“新招”面试选贤才
根据阎良的实际,市公选办决定告别以往的结构化面试,大胆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具体测评考生的应变、组织、归纳和协调控制能力,突出面试的科学性。
以往公选的结构化面试,是一对一的考察。考生与考生不见面,先后分别走进考场,考官逐个提问,考生单独回答,没有比较,没有辩论,属于静态的考察。“无领导小组”面试一是“无领导化面试”,二是“小组讨论化面试”。首先,作为“小组讨论化面试”,它改变了结构化面试逐一考察的办法,把竞争同一岗位的4至6位面试者编为一个小组,让他们同时走进考场,共同参加面试,就考官提出的同一问题,分别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比较各自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同时,在面试者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讨论、辩论,有利于考官全面而深入地考察每一位考生的专业素质、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选人用人在陕西尚属首次。这个形式克服了结构化面试时间短、考官无法深入考察面试者的弊端,每场面试由原来的十分钟变为大约两小时。
专家教授当考官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不同于企业招聘,更不是一般公司的招兵买马。因此,市公选办在考官的选择上非常慎重。专门抽调了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考试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担任主考,又专门邀请了西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的专家教授。现场对每个考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扫描”,并将每个人的现场表现计入总分,在众目睽睽之下综合测评,当场确定胜出者。为了保证公选的公正性,防止出现“人情分”等问题,市公选办指导阎良区制定出严格的回避制度,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介入,各级领导全部“回避”,任何人不干预具体选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