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节
回到乡里,李秀玉把工作向刘志远汇报了,特别强调郑一凡帮助果农拉水抗旱,带动村干部们积极响应,掀起一股抗旱高潮:“现在下庄村的老百姓一早一晚都在从河里取水抗旱。小郑百忙之余还帮助村办企业解决现实遇到的好多问题,感动的那些厂长经理们,非请我们坐坐,小郑同志实在磨不开面子,强调了四菜一汤,酒不能多喝。我们就随便吃了一顿”最后特意说到郑一凡为此差点累病了的事。她说喝酒应酬的事是为了以后省得让人打小报告,这种风口上,有心人肯定不放过,还不如先说出来。
刘志远赞许的向郑一凡点头:“好样的,如果所有的乡干部都象你一样,这抗旱问题肯定好解决多了,这种精神可佳,但你得注意身体,毕竟是城市来的,得一步步适应了,要不真累病了,没法跟家人交代是不?好,回来好好休息几天,然后把上项目的事帮助我一起敲定了,咱们上半年的工作就告一段落了,我的心也就放到了肚里,这几个月一件事连着一件事,还一个比一个棘手,搞的我焦头烂额的,幸亏领导给我派来个得力助手,说真的,企业这一块我真的一窍不通,你来了就好了,把企业搞好了,乡里也就有钱了,有钱什么事不好解决?”
郑一凡不好意思的客气几句,借着话茬儿说了下庄没钱上扬水泵的事。刘志远听了叹口气:“不止是下庄村,说实在的,咱这是北方山区,十年九旱,哪座山上不需要蓄水?我是抱着这个宗旨,谁有钱就上,乡里技术支持,可财力有限,概不投入。哎!咱是白担儿着个首富乡的名号,跟平原地区富裕乡镇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呀!杨县长强调工业、农业两条腿走路,这我能不知道?关键是工业来钱快,有了钱才好对农业再投入,这是以工养农,我们是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想出来的办法,领导的愿望是好的,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刘志远恰如其分的解释了杨县长的批评,他不想让手下人真留下自己重工轻农的印象。
郑一凡想想确实有道理,看来刘志远也有难处,尤其是资金、财力方面,看来王妍所说教师工资的事提了也白提,没准就是刘志远做的决定,自己说出来反倒让领导下不来台,等等再说吧,吴全有没有下乡却又没在乡里,肯定去县里要钱去了。
从领导屋里出来,见大家回来的差不多了,可一直没见沈娟的影子,一问才知道,这次沈娟去的是下田峪和回龙观,想到沈娟肯定是在回龙观了,下田峪的浑水她才不去淌儿,多少也就放心了,因为他知道,回龙观交通不方便,回来晚一些是正常的。
可第二天还是没回来,从县里要回钱来的吴全有马上沉不住气,非要派人去找,那是什么好地方?人们自然憷头,一个个直朝后躲。吴全有想到了郑一凡,指了指他:“你去,那里你刚去过,比较熟悉。”
郑一凡内心里巴不得呢,立马找来摩托准备上路,临出门,吴全有又叫住他,小声说道:“你去只管把小沈接回来,要是有什么难事,回来汇报了我去解决,不用你作难。”郑一凡心想这吴全有就是会说,明明是他心里有鬼,一样的话说出来,到成了领导为属下着想了。心里的话,我才不去招惹是非呢!
果然,沈娟没在下田峪,郑一凡连口水也没顾上喝,直奔回龙观,剩下好象有什么话要说的田双来摇了摇头。
赶到回龙观已经是下午了,沈娟正给果农们上课,见郑一凡老远赶来了,感激的点头示意,接着又讲起来。郑一凡见沈娟没事就放心了,这时才觉出自己肚子咕噜噜叫个不停,四下没看见金书记,人生地不熟的连吃饭的地儿都没有,先忍着吧。想起山上的泉水,径直去喝了个饱。好不容易讲完课,已经傍晚了,看来今天是回不去了,沈娟不好意思的说了几句客气话。
“跟我客气什么,吴乡长不放心,让我来看看,你没事就好,为了找你,急的我到现在滴米未进,快把我饿死了,先找饭吃,我是受不了了!”郑一凡是真饿的前心贴后背了。
沈娟更感动了:“走,这就去金书记家吃饭,他正在家包饺子呢,来这里一趟不容易,我是想把这个时期的果树管理讲完了,要不半途而废就可惜了,老百姓今年庄稼糟了旱灾,只得从秋天才成熟的果树上找补了,这次旱灾严重,果林也受到影响,我得着重讲些有关知识,计划今天讲完,本来明天也就回去了。谢谢你……和领导们的关心!”沈娟最后一句话感觉不妥,临时又加了一句。
“我看呀,吴全有派我来,多数是为了下田峪,他也是多心,临走还一再叮嘱我,接上你就回去,好象我们能怎么着似的,其实你和我谁愿意管那闲事。你不用解释了,我一猜就知道你在回龙观,果不其然吧!”郑一凡得意的说道。
“那我就感谢你拉,你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赶来接我,我怎么也得谢谢你吧。这样好了,回去我好好请你喝顿酒,这次你放开喝,肯定不说你还酒管够,这样行了吧?”沈娟大方的说道。
“别,酒肯定是要喝的,但你得陪着我一起喝,要是自己干喝,二两就没劲了。”郑一凡蹬鼻子上脸,马上开始提条件。
“放心,我不喝,肯定不能让你自己喝,让李秀玉陪你好了,她要是不去就叫小卢,他喝酒也挺厉害的。”沈娟本不想提小卢,但觉得把事儿挑明了,以后省得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