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1日,对于29岁的吴振宇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告别故乡———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踏上南下的列车,前往一个他还很陌生的城市就职———抚顺市对外贸易局,担任副局长。
此前,他是七台河市新兴区经贸局局长。
从祖国北疆的边陲小镇到“煤都”抚顺,吴振宇的感触很深。他告诉记者:是辽宁省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新机制,强烈感染和吸引着他,才使得他这个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有机会来到辽宁,参加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宏伟大业。
是的,为时5个多月的辽宁省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领导人才工作刚刚落下帷幕,通过公选,全省有67名同志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吴振宇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也是此次辽宁公选任职人员中来自省外、最年轻的领导干部……
还是让我们回放一下此次公选的历史镜头———
拓宽视野 “亮点”纷呈
2005年6月29日,辽宁省委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再度上演“重头戏”———采取上下联动、统一公选的方式,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人员。
许多人都知道,我省是全国较早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省份之一。自1995年以来,辽宁省委已先后组织了四次公选,共选拔了194名党政领导干部,其中市厅级领导干部56名,市厅长助理85名,县处级领导干部53名。此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优秀人才,是省委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次公选,既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又着眼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公开选拔工作的水平,努力形成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长效机制。
我省的第五次公选,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完善了公开选拔的机制和程序,为提高公选工作质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累了有益经验,在一些领域屡有创新和突破,“三大亮点”引人注目。
“三大亮点”主要是“三个第一”,即:第一次打破报名者身份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海外学子和非公有制企业人员报名参选,其目的就是要落实科学的人才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相互交流,更好地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次采取“1+X”的方式分类命制笔试试题,报名者除参加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笔试外,还按照报考职位要求,分别参加了行政职业能力、高等院校管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三个科目的笔试,笔试内容侧重考察报考者的学识水平,使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具有较宽知识面的报考者充分发挥优势,受到了考生的普遍欢迎;第一次围绕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决策应变、人际沟通和业务工作等5个能力要素命制面试试题,其中四道专业试题,都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考察报考者的领导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增强了面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效防止了“工作繁忙的考不过工作轻闲的、经验丰富的考不过死抠书本的”现象,较好地解决了“高分低能”的问题,使面试成绩较好地反映了报考者的实际能力。
此外,这次公选还在扩大公选范围、降低公选成本、实行多类别多层次职位同时公选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规模上,扩大了参选范围。参选范围从省内扩展到海内外。这既是着眼于扩大辽宁高层次人才增量,为省内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投身振兴辽宁的宏伟事业搭建平台,又着眼于盘活辽宁高层次人才存量,拓宽“三支人才队伍”之间交流的快捷通道,为各类优秀人才在辽宁振兴的实践中干事创业提供用武之地。在公选职位上,首次多类别、多层次的领导职位同时公选。公选职位,既有省、市直部门和市辖区的领导职位,也有法院、检察院的领导职位,还有高等院校、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职位。同时,着眼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有一些职位定向选拔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笔试和面试中,注重对公选职位所要求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测评,考试内容侧重在平时的积累,使扎实工作和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及实际领导能力的报考者能够发挥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公选职位的要求,努力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据记者了解,此次公选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干部提供了难得机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省2000多名优秀人才“赛场竞技”。他们是辽宁的未来和希望!
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领导人才,进一步扩大了选人视野,广开进贤之路,把海内外优秀人才选拔到我省相应的领导岗位。入选的67名同志平均年龄38.6岁,年龄最小的29岁,正是人生干事业的颠峰时期;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有43人,占64.2%,其中有9位在国外留学并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入选人才都是同一职位笔试、面试总分第一名,也是组织考察排名第一的人员。这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因此说,此次公选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从组织上保证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了解到,我省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始终紧随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坚实步履奋力前行。到目前,通过公开选拔,全省各地40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施展才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干部保证。
为德才兼备者开辟“赛道”
时下,我省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加快辽宁振兴和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从国际上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国际资本看中辽宁,向辽宁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态势。辽宁老工业基地已经度过恢复增长期,步入全面振兴的阶段。
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人才。
面向海内外大范围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坚持高标准选人,为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开启“绿色通道”、为人才竞争提供平等的“竞技赛道”,让有本事、肯干事并能干成事的人担当重任。
张艳红,今年40岁,是一名党外女干部,两次参加公选。原任沈阳市大东区长安街道办事处主任,公选后任大东区副区长。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张艳红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层走上领导干部岗位的。她当过中学教师、科员、副科长、科长、区计生委副主任、街道办事处主任。
同事们评价说,张艳红工作作风泼辣,热情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她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学习“充电”,用高标准要求自己。2000年10月,张艳红受组织委派,前往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海外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张艳红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远离丈夫、儿子,她的心里空荡荡的,孤独寂寞。可为了充实自己,她还是坚强地学下去了。
在澳洲学习的一年里,她先后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营销、信息系统管理、货币银行学、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16门学科的学习,完成16篇论文,30多篇案例分析,20多次考试……终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张艳红感慨地说:“参加公选给自己感触最大的就是年轻干部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理论,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这几年,她所在的长安街道办事处各项工作都走在大东区的前列。200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62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75%,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完成计划的115%,引进内资1.2亿元,同时在社会保障、勤务区试点、综合大市场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一些做法在沈阳市得到了推广。
张艳红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公选为党外干部施展才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她自己的任职经历就是最好的佐证。
事实是,公选为每一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提供了平等竞争的“赛道”!
许多人表述了这样的见解:此次公选从辽宁实际出发,面向全省各地区和海内外、各领域、各行业,广泛地选拔人才。可以说,这一机制打通了党政领导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三支人才队伍之间的界限,使得各类人才能够通过公开选拔进入党政领导人才队伍中。
人们注意到,第五次公选的领导岗位中,有高等院校副校(院)长岗位28个,其中省属本科高校领导岗位21个,市属高校领导岗位7个。
邓泉国,原省委党校副教育长,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今年39岁,公选后任辽宁行政学院副院长。
他说,从小学到大学,直到博士毕业,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参加工作后作为教育工作者又组织过各种考试。但是感受最深的还是公选考试。省委作出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我省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公选拓宽了用人视野,也改变了选人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使考试更具竞争力,同时也加大压力。参加公选既是对自己能力、素质的一次检验,其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与提高。准备笔试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面试题不是死记硬背的题,富有发挥与想象的空间。有的题,实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通过考试,自己感觉到,虽然最后成为幸运者,但无论是在知识积累还是实践能力上还有差距,需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中提高。
省教育厅厅长张德祥认为,公选是对高等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又一次深化,对改善高校领导班子结构,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推动辽宁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疑,通过这样的公选,将会有更多的高知识层次人才进入市厅和县级领导班子,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其领导才能,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不拘一格 优中选优
吴振宇是此次公选中最年轻的任职人选。这位齐齐哈尔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学士,后又攻读了吉林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虽然只有29岁,但吴振宇可算得上是个“老基层”了。他曾任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兴区红旗镇的党委秘书、镇长助理、副镇长、区林业局副局长、区招商办副主任,区经贸局局长等职。
任职期间,吴振宇所在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在七台河市名列第一;民营企业发展到7000多户;2004年纳税超千万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双超”民营企业就有6户,这在这个小镇已经算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了。
工作中争第一,善于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吴振宇的特点。
以前,他也曾参加过不同地区的各种干部选拔考试,而印象最深的就是辽宁公选,他对此有着一种特殊的理解。
吴振宇告诉记者,辽宁是东北地区的排头兵,是我国最发达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最有发展潜质的地方,在这里有实现自己远大理想抱负的一片热土,能够亲身参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业感到非常自豪。公选体现了辽宁省委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气度、胸怀和胆识,体现了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组织干部路线,这也是他参加辽宁公选的动力所在。
他认为,公选的全过程无懈可击,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让人心服口服。整个笔试、面视、考察过程都很科学,透明度高。
即将走上新领导工作岗位的吴振宇一脸严肃地说,下一步就是要在实践中全面磨练自己,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他说,作为年轻干部首先要加强学习,尤其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其次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一点对于一位年轻干部来说至关重要。
在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迫切需要一种有效机制,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公选,无疑就是这样的一种机制。同时它还承载着一个神圣的使命:摒弃选人用人上的“暗箱操作”现象。
一方面,按照公开选拔程序,层层遴选,破除了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陈旧落后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给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优秀人才可以依靠德才公平竞争,只要有水平、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持之以恒,就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
此次公选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贯穿始终,扩大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凡是能够公开的都向社会公开,让所有报考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从而保证那些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今年41岁的张克宇,原任省民政厅厅长助理,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有着工科硕士学位,曾两次参加公选。此次公选后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成员。